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美少女資深以後:學校教育教什麼?

立報/本報訊 2013.07.02 00:00
■崔妮

有一次跟朋友聊到,現在的班級導師還有沒有在家庭訪問這件事,一群年代跟成長地區都不同的人,七嘴八舌講起自己的經驗,在台北長大的我,沒有印象老師會每家都訪問,好像只會挑幾家去,在屏東長大年代又比我們久遠一點的朋友,只記得老師來訪前,客廳會旋風式變得乾乾淨淨,但房間衣櫃裡卻會差點爆滿出來。

由於我們照顧放學後的孩子,知道孩子的狀況常常跟家庭有關,如果無法從家庭內的主要照顧者下手,一方面我們能給孩子的影響其實很有限,因為他們原本的生活環境依舊,沒有改變;另一方面,當老師不了解孩子背後的家庭,等於不去理解孩子會如此的前因後果,變成用老師個人的角度去解讀,可能變成給孩子貼標籤,或是沒有根據的錯誤推論。比如說,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寫功課很容易分心,鉛筆盒永遠都從有筆變成沒筆,東西也常亂丟,如果沒了解他在家中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就分不清楚孩子究竟是生活環境缺乏規律規範的緣故,還是真的有其他精神病理上的問題。

如果期待學校老師踏出校園接觸家庭,是太奢求也超出他們的工作範圍,那麼,我也不太了解,學校教育(其實我指的是小學階段)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只能教會一部分學生的地方?還是,小學教育早就不是能讓大部分學生學會的地方了,是我誤會了嗎?

不久前意外發現,成績還不錯的學生跟我說,他們老師數學教得很快,他根本聽不懂,他的功課都自己用猜的,如果是志工老師教的稍微比較懂,我想,這不等於是自學嗎?功課好的都這樣覺得了,不敢想像落後的孩子在課堂上的挫折。

昨天(7月1日)《立報》才報導了永齡基金會的補救教學研討會,雖然說全台灣有超過137萬的國小學生,永齡希望小學6年下來服務5萬5千名學生,比例看起來不高,但有做課業輔導、補救教學或課後照顧的大小機構組織及學校不知凡幾,假設學生沒有重疊,那全台灣的小學生不知道有多少比例是在放學之後,繼續接受補救教學這類的服務。

再加上,我們一般想法中,讓孩子進入學校不就是希望學習到會嗎?但現在常感覺學校老師不會教或教不會,然後眾多學生靠安親班、補習班或是社福團體的補救教學才學得會,有誰可以告訴我,學校老師發生什麼事了?又是什麼原因,造成好像有很多國小學生課業跟不上,需要補救教學,這是正常的現象嗎?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是否盡其所能的發揮功能,學校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面臨著什麼樣個人或結構性的困境?

(組織工作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