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零電視族群的出現與影響

立報/本報訊 2013.06.27 00:00
■余曜成

今年4月以來國內主要媒體首度披露「剪線族」、「削線族」等名詞,事實上,自2008年起,美國媒體上即開始提及「剪線」、「削線」,甚至是「無線」(或稱零電視)的用戶革命,似乎有威脅付費電視(包含有線電視、直播衛星、電信電視-IPTV)用戶的可能。剪線意為退訂付費電視服務,削線意為減少訂閱頻道數,而無線則為不看電視的行為。但美國尼爾森公司去年2月的報告中指出,剪線族真的不看付費電視不無疑問;相反地,若從美國國家有線與電信協會(NCTA)的數據中可以觀察到,美國有線電視業者的用戶數雖然降低,但直播衛星、電信電視的用戶數卻是持續提升,至於另外一部分用戶則是改用開放式網際網路來收看電影甚至是電視節目(如Hulu)。

據2012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指出,這些線上提供影視的傳媒業者的收視族群,最多為18到34歲之間的收視戶。美國尼爾森也指出「零電視」用戶大多是在3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沒有小孩、單身居住者,收視成本、對於一般電視節目缺乏興趣是他們選擇零電視的主因,僅有18%的零電視族群會去訂購電視服務。

▲隨著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遍,不少美國民眾也成了時時刻刻低頭盯著手機的「低頭族」,圖攝於2012年3月21日。(圖文/中央社)

由此而知,部分用戶的剪線並非真剪線,而是轉移到其他相近平台罷了,至於另一部分不看電視節目的「零電視」用戶動向,才是大型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該關注之事。

就國內而言,剪線族早已存在很久。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100年度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家戶的有線電視頻道設備普及率達82.92%,所以至少有將近17%的用戶沒有有線電視或MOD。這些用戶幾乎從未影響到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利潤。此外,雖然近年有線電視的收視戶從510萬降至約498萬戶,有部分用戶轉移至MOD,但若粗估扣除約一半的重複訂戶,市場總用戶數亦高達560萬戶,因此剪線現象與美國雷同,並無發酵。

不過,國內零電視現象的發酵卻是不爭的事實,年輕族群透過電腦或手機上網使用PPS,以近乎無償取得收視的機會,令既有有線電視業者擔心無法正常收取利潤。但觀察零電視年輕族群求娛樂休閒的方式,會發現他們會利用各種管道,再辛苦也要找到免費的影視來源,剛好符合休閒社會學中的概念──「休閒活動有年齡上可能的侷限,會自然而然因為年紀、工作、社會上的壓力造成對於這類活動的依賴性逐漸消失」。一旦這些年輕族群過了一定年紀,可能因家庭、職場關係、社群因素,逐漸無法恣意休閒,而淡出了原先的休閒方式。若從經濟學的交易成本來解釋,年紀漸長之後,時間成本愈形重要,若要用持續變動、複雜的方式來休閒,反而不如使用一個方便、即開即取的方式來得有利。

簡而言之,零電視族群可能是較可騰出時間去尋找免費影視資源者,他們對於金錢成本的考量多過於無形的時間成本;由於這類族群部分年紀較輕,非家中的主要經濟分配者、電視主控者,因此多以電腦或小尺寸螢幕載具為收看方式,對於一般家庭電視的收看方式較不在意;此外,收看的內容以影視為主,新聞不重視是否為文字或視訊畫面,以免費提供為優先。由這些使用者輪廓來思考現行有線電視的付費市場,似乎與目前的家庭用戶脫鉤,如此而言,有線電視業者現行其實不須過度恐慌,惟在資通訊技術快速發展下,零電視族群年齡層的向上擴展確實需要留意,穩拿的大餅也可能再被分食。

筆者在此針對零電視族群,提供影視媒體業者以下愚見:

一、對既有系統業者:零電視族群雖非現行收入主要來源,但其構成的分眾市場卻不容忽視,部分既有業者已布局分眾市場許久,或許在未來的競爭上握有先機,業者仍應提早因應。

二、對新興載具業者:新興的載具與技術業者無不希望透過研發的App、各類機上盒、Android系統的USB Dongle來切入零電視市場,試圖以低價或免費的方式取得消費者青睞使用,擁有客戶後再行轉賣技術給既有系統業者、電視業者、機上盒業者,擴增市場占有率。然這類嘗試屬創新擴散的初期階段,雖有一步登天的可能,但風險極高。

三、對內容業者:內容業者若能提供在知名設備載具(如Apple TV)上時,需因應全球的可能客群,以製作對應該國的字幕,如此更有助提升零電視族群的觀看,以及提高與載具業者的分潤。

四、對所有業者:業者需在使用者經驗上更為清楚知道零電視族群的需求,如此才能在新技術興起後,了解是否該專注或拋棄,才不致耗費成本與決策錯誤。(產業研究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