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從悶鍋解放 王丹勉中生做負責公民

新頭殼newtalk/新頭殼newtalk 2013.06.27 00:00
新頭殼newtalk 2013.06.27 汪彥成、周思宇、陳沛佑、莊崇暉/專訪

「好懷念在台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日子!」轉述一位回中國陸生的心聲,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王丹密切接觸來台陸生、致力推動兩岸青年交流。他相信,台灣的生活經驗對陸生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特別是體會過台灣的言論自由、公共參與以及活躍的公民社會後,進而在內心產生正面影響。

「中國的教育就是告訴你有黨和國家,用不著你老百姓說出來。」王丹表示,中國的教育阻礙了公民意識的養成,目前中國只有「人民意識」,黨和國家的政策人民就是要執行,他們還沒有學到愛一個國家就是要批評她。

心態矛盾 陸生避正面回應

王丹指出,基本上陸生對公共議題仍會避免直接表達意見,公共參與在中國是非主流價值,黨和政府更不會允許這類的思想傾向,從小到大,不停地被灌輸反動是「危險的」。因此,有些陸生會用一種模糊的方式包裝對台灣公共生活的認同,例如「我喜歡台灣」、「我喜歡林志玲」。

到異地求學,無可避免地會拿本國作比較。王丹說,陸生通常不會去否定公民社會的價值,但是只要想到集會遊行、公共參與或是言論自由在中國都有限制,就會產生一種「道德責任」或「防衛心態」,不是挑出台灣公共參與的缺點、替中國辯護,就是批評中國的制度,兩者都是一種迴避方式。

兩岸青年邏輯思考迥異

由於社會氣氛壓抑,在思考公共議題時,陸生傾向從「政府應該怎麼做」的角度切入,而不是以公民為思考主體,王丹解釋,「這也就是為什麼陸生喜歡關注政治權力角逐,看政治八卦、十八大新聞、習近平近況等。」

台灣政黨的藍綠對立也意外提供陸生思想養分,王丹表示,每一個公共議題都會有支持與反對聲音,立場鮮明的媒體便會相互批評、指控;以反媒體壟斷為例,陸生讀過《聯合報》或《中時》後,就會認為背後是民進黨在操作,「自己沒有正面的東西,他就不許別人有,抗拒承認有青年理想主義,這就是典型的大陸思維」。

王丹指出,陸生容易接受宣傳,並試圖找出正面運動的分離因素,質疑社會運動或公共議題背後有政黨勢力介入,藉此批評台灣公共參與成效不彰。他舉例,在課堂上如果討論六四天安門事件,台灣學生會問一些關於中國發展、民主化等正面問題,但陸生就會從負面的角度提問,質疑是否有境外勢力(美國)在背後操作?

面對中國大環境 王丹:先改變自己

王丹相當鼓勵陸生參與社團、融入台灣社會,增進彼此的認識。他形容,當前中國社會是一個「大悶鍋」,社會壓抑、自由程度仍顯不足,面對台灣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言論自由,陸生普遍會有一種「解放感」。

「浮現出台灣這個名詞,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政治。」王丹相信,自由開放的台灣社會對陸生有正面影響,促使思考公民社會的價值;他鼓勵陸生,改變社會應該從「改變自己」開始,就當前中國環境,改變社會難,但可以先改變自己,學著做負責任的公民,主動覓食資訊、積極分享,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