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咄咄集:國教為何迷航?

立報/本報訊 2013.06.20 00:00
■羅德水

行政院19日敲定12年國教學費政策,公、私立高中補助門檻由114萬元提高至148萬元,喧騰一時的學費爭議看似暫告平息。然而,整起事件絕非只是高中職應否免學費、以及免學費門檻如何訂定這樣簡單,唯有嚴肅面對12年國教的困局,本案的教訓也才有其意義。

本案清楚呈現重大教育政策的決策脈絡,惟在批判反覆決策前,須先釐清原規劃的高中職免學費政策是否無誤?應該看到,「12年國教」做為一項重大教育政策,雖有其理念基礎與政策目標,但政策的詮釋與發動自始都具有高度政治意涵。早在民國78年間,當時的行政院長李煥就曾宣布「延長12年國教將在3年內實施」,此後,藍綠歷任政府都曾不止一次以政治展演方式操作12年國教議題,最近一次就是總統馬英九在建國百年元旦祝詞中正式宣告:「今年開始啟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預定民國103年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

值得討論的是,國家元首對12年國教的定調,以及教育部原先規劃的「全面免學費政策」,究竟孰先?孰後?誰影響了誰?可以確定,無論是官員提供錯誤資訊影響了總統對政策的看法,或是教育部確實依照元首談話制定政策內容,對重大教育決策而言無疑都是一場災難。

也因為12年國教揮之不去的政治意涵,就算教育部意圖兼顧政策理念與外部政治效應,注定只能陷入左支右絀的困境,例如,明明不是義務教育,一開始卻以「免試」、「免費」等最高標準進行政策宣傳,事實上,做為國民義務教育,目前私立國中、小學甚至未採取免費政策,就邏輯而言,何以並非義務教育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必須「完全免費」?

還不夠誇張嗎?行政院長江宜樺此時反對全面免學費的各種理由,諸如「偏鄉教育經費、設備老舊、資源有限,不能將錢全用於免學費政策,要花在刀口上;這兩年財政困難,全免學費恐排擠其他教育經費」,不正是此前各界再三提醒的嗎?官方無視全面免學費可能造成的經費排擠效應,斬釘截鐵、信誓旦旦在前,就在政策即將上路前又理直氣壯的轉向,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種決策品質,這種政治擔當,連原本支持12年國教的朋友都已經不知道要如何為政策辯護。

看來,主政者一方面誇張的將政策定調成是拯救學校教育體系的靈丹妙藥,一方面卻又不願意挹注相對合理的國家資源,正是推動12年國教面臨的最大問題,請立刻停止政策高調,回到人間認真面對「高中職均優質化」、「國中小補救教學」、「國中適性輔導」等關鍵政策,瀕臨破局的12年國教或許尚有一線生機。

(NGO工作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