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花東要說話:運用傳統文化 在國際展現原民主體

立報/本報訊 2013.06.18 00:00
■ 陳政頴(kuljelje patiya)

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的拉勞蘭部落(香蘭村),在國際知名攝影師Danee Hazama的連絡與牽線之下,受Malahu舞團之邀,與12名部落青年成員組成出訪團,5月時前往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島與茉莉亞島,進行為期10天的樂舞與文化交流活動。

此外,同時間受邀的外國團隊還包含紐西蘭毛利族的出訪團。除了與Malahu舞團之外,本次行程也和多名從事有關當地原住民文史工作的民間組織與協會單位,進行多許場次的交流活動以及駐村體驗。

從台灣出發,經過總共16個小時的飛行時間,抵達大溪地後,即刻參加告別雨季、迎接乾季的matiliki(季節交際)儀式。據悉儀式舉辦地點,是當地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場地,位於大溪地本島的中央之處,當地人稱作「肚臍」,他們認為該地是人類與神靈、自然萬物取得連結的地方。

結束後,隨即進行拉勞蘭與大溪地一場部落之間結盟的儀式。早在台灣出發之前,拉勞蘭部落便收到通知,希望能帶一顆當地的石頭帶至大溪地。在他們的觀念裡,土地是生命延續與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是神靈萬物恩惠的產物,而石頭是最能展現這種傳統信仰的具體實物。

拉勞蘭部落選擇「頁岩」,因頁岩在排灣族文化中是建造傳統住房「石板屋」的主要建材。帶至大溪地,象徵著在此建立一項據點,使彼此情誼能被延續。

在結盟儀式中,除了我們從拉勞蘭部落裡帶至當地的石頭,同時也獻上自行製作的陶壺,並且撒下部落裡栽種成熟的小米。對於排灣族的傳統信仰與神話傳說而言,陶壺與小米也是最能展現人類生命誕生與延續的具體器物與作物。透過彼此間不同文化裡,對於生命詮釋不同呈現之物的交流,交換的,也是人們之間的生命。

人們的到來終有離去的一天,然而,透過儀式的神聖性賦予在器物上的意義,使這份精神得以永遠保存,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有別於官方制式安排的行程,此次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沒有政府官方代表出席、專家學者帶著研究資料進行簡報、文化藝術團隊展現樂舞表演。取而代之的,是部落裡很真實的生活經驗,不論是儀式、歌舞、飲食、語言、習俗等,透過在地生活,與人們直接溝通。

深刻而真摯的互動,直達彼此內心深處,某種感情模式的建立,也許叫朋友,或者稱家人,跨過千百公里的距離而連結起來。這是人民自主性力量的展現,特別是對原住民族而言,意義格外非凡。

在國際交流的場合中,用自己在地文化裡的方式,與遠方異鄉的其他族群和部落,建立關係,締結聯盟。沒有任何官方文件的簽署,而是用台灣這塊土地出產、排灣族文化中蘊孕的石板、陶壺、琉璃珠項鏈、大圓貝殼肩帶,以及大溪地眾多的貝殼項鏈等器物的交換,證明彼此的記憶中,以及在大溪地的土地與海洋裡,有我們曾經來過的印記。

拉勞蘭部落出訪團領隊呂約翰說,不論是台灣或紐西蘭的毛利族團隊,以及在大溪地行程中主要互動對象,其平均年齡大多是20幾歲的青年們,他認為此次的交流,影響青年們的世界觀更為廣闊,將這份經驗帶回各自部落,對於未來發展勢必開啟更多方向。

其他團員也認為,這世界不一樣了,貨真價實的被改變,因為台灣的我們,因為大溪地的他們,而且不只是現在,也將發生在未來。

(作者為此次拉勞蘭部落至大溪地國際交流出訪團成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