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師評鑑行不行】成績拿高分 不一定就是好老師

立報/本報訊 2013.06.10 00:00
【記者許純鳳專題報導】大學教師評鑑多半傾向客觀計分方式,雖然校方認定此法公正客觀,看在接受評鑑的老師眼裡,此法過於量化,流於形式,也有老師質疑:「拿到分數,就是最好的老師嗎?」

表現量化 老師緊張兮兮

輔仁大學副教授何東洪從整體教師評鑑來看,認為制度多由學校單方面決定「老師應該如何表現」,整個評鑑過程中,老師處於被動,無論是教學、研究、輔導都容易受到評鑑內容影響,窄化知識的多元性。就他所知,前半段和後半段學校的教師評鑑差異很大,然而,評鑑指標不合理的學校不會向好的學校看齊,反而自成一格,久而久之,劣幣驅逐良幣,導致老師勞動條件越來越差。

長榮大學助理教授陳彥龍點出,教師評鑑的成績計算趨於量化,「拚命做紀錄、留資料」,清楚記錄下輔導多少位學生,一定要留下證明,否則就不算數,有的老師因而變得緊張兮兮,努力參加各類活動,希望為自己的評鑑加分。

台藝大廣電系教授賴祥蔚批評,現行的學校或教師評鑑制度,是從商業體系轉化而來的,「移植到教育體系不大相通,何況是藝術領域,更不一樣。」整套評鑑制度規劃不周延,流於量化、形式主義,各大學都面臨這類問題。

賴祥蔚舉例,若有名老師有個偉大的研究計畫,但必須10年後才有成果,依照現行教師評鑑,每隔幾年,就要有研究產出,該名老師很可能等不及10年,便遭到淘汰。為了因應制度,老師只能做小規模研究,無法鑑別老師的實力。另外,教師評鑑要求具體的佐證資料,包含輔導學生,也要白紙黑字記錄下來,賴祥蔚不滿地說:「難道到貧困學生家中訪視,也要拍照記錄嗎?非常荒謬!」

產學合作不適用所有科系

不少學校的教師評鑑裡,將「產學合作」列為加分項目,長榮大學也是其中之一。陳彥龍提到,自己好比傳播公司,「什麼都可以接!」為了迎合產業界需求、累積點數,他不否認產學合作的確可以加值學生的就業能量,但這已經遠遠超過一般對老師的工作認知。何東洪認為,強調「產學合作」便是從管理學院的角度出發,如此一來,「外文系的產學合作是什麼?上文化研究課程,難道要和文創公司合作嗎?」這些都沒考量到人文學科的需求。

賴祥蔚認為,評鑑制度目的是淘汰少數能力較不足老師,現行制度要求全數老師加入,「打擊面太大」,他建議應檢討少數能力較不足的老師,而非所有老師都必須接受評鑑,以免浪費成本。

至於教師評鑑逼退老師的說法,陳彥龍回應,以前若要解聘老師,沒有任何標準,但現在有了教師評鑑作為依據,只是評鑑方法趨於量化、客觀,可能會忽略質性資訊的部分,他質疑:「拿到分數,就算是最好的老師嗎?」即使沒有達到分數,也不能斷然認定為「壞老師」。

如何鑑別好老師、壞老師,學生的意見固然重要,量化評估不可缺,然而,教授自己的想法又是如何?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與教學,更值得深思與探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