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社論:撙節政策在台灣

立報/本報訊 2013.06.06 00:00
報載,主計處發文各部會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一般經常性支出先砍8%,減幅創歷年之最,引發不少人關注。

最強烈的質疑是,江揆才剛發佈振興景氣方案,政府支出力道應該加強才是,何以自相矛盾,反而走上預算削減之途?

質疑有理,但這個矛盾表象背後,恐怕也凸顯了政府心有餘力不足的困境。

簡單一句話,政府沒錢。阮囊羞澀的政府,本身就是問題,要問題者去解決問題,何其荒謬。

現今,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即稅收佔GDP比例)不及13%。這個數據,全球倒數第七,這是「輕稅」迷思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不得不問,輕稅的獲益者是誰?有兩個指標堪可說明。其一,稅收成長與GDP成長原應亦步亦趨,但多年下來早已脫鉤。

稅收跟不上經濟成長的幅度,和稅源有關。進一步追究,薪資應是主力稅源,但問題就出在,台灣的實質薪資成長率也追不上GDP成長,在在顯示一般人的薪資處於停滯,甚至倒退。

更重要的是,除了升斗小民身上拔不到足夠的鵝毛,企業賦稅減免與富人避稅,恐怕才是更大的稅收黑洞。因為財富往後者集中,但後者卻享受「輕稅」特權。

沒有錢,又無法堵住稅收漏洞,甚至無法讓整個稅收體系產生量能課稅的效果,其結果就是:政府只能拚命撙節,避免收不抵支的缺口不斷擴大,而這正是主計處大砍8%的背後癥結。

一個因貧窮而陷入飢餓的人,解決之道應該是讓口袋變得稍微豐厚,而非要他繼續少吃。就此而言,主計處的思考,雖然無奈,但長遠來看,卻非良方,因為少吃只會讓貧病交加的政府,每況愈下。

要解決台灣的財政平衡,「開源節流」是口號,卻是不當口號,因為問題不在節流,而是開源。偏偏,這是政府最無能為力之處,因為它被特定利益團體所綁架,無人馳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