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從東海岸開始(下)

立報/本報訊 2013.06.06 00:00
■林子暉

【前言】本文上篇於最後提出這問題:特定區域的生態保護、傳統文化,甚至弱勢社群的經濟利益與大眾何干?如何在上述經濟困局下對抗私人資本掠奪,進而發展為替代方案?筆者認為,這問題的根本癥結在於:旅遊不只是旅遊,更在於傳達一種生活圖像與新經濟模式的可能。本文下篇,將以實例來說明這論點。

從兩個部落說起

阿里山鄉山美部落,因部落居民感於於鄒族傳統漁獵場達那伊谷溪遭到嚴重破壞,於民國78年開始著手護魚,由山美村村長及部落耆老發起串連部落氏族組成護魚巡守隊,禁止漁獵開始復育魚種,甚至訂定出台灣第一紙河川自治公約(註3),將鄒族傳統的河川倫理落實社群公約,嚴禁踏入此地區的觀光客以任何方式漁獵。這樣的生態保護措施,反而替山美社區帶來進千萬元的觀光收入。

深刻探究山美部落案例中,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是孤立的運動口號,而是立基於社群的傳統文化,以此價值作為旅遊發展的前提,此時每一位遊客的到來意謂的不只是消費額度,更是一個生態教育的承載者。山美社區發展協會進一步將觀光盈餘回饋為社區基金,作為教育、急難救助等運用,將生態保護與社群關係緊密結合。

進一步推論,河川公約捍衛的不再只是山美部落的生存環境,就是生態公共化理念的落實,即:生態環境並不屬於任何單一個人的,也並不屬於特定社群的,而是由社會共同承擔的,包含在地居民與踏入其中的每位遊客。此時優美的達那伊谷不再只是個美景,而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生態共存的想像與示範。這其中哪裡需要巨大的水泥建築來做為觀光基礎。

新竹尖石鄉泰雅族司馬庫斯部落的經驗中,更進一步將共同經濟模式落實於深度旅遊的發展。由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經營大會為組織基礎(註4),將深度旅遊的經營落實於社群集體行動中,以近似以色列集體農場的方式經營,由部落各家民宿共同決策,逐步發展出共同基金及共有土地。這意謂著所謂觀光商業不侷限於私人經營競爭為基礎,而可透過共同經營反而發展出更細膩緊密的社群意識,透過社群審議的過程中將經濟利益更平均的分配給每位成員,而部落的泰雅gaga(註5)等傳統規範都介此集體行動的基礎體現。這相應現行地方民主政治的派系割據或大企業董事會的你爭我奪,更為公民社會重要的實踐經驗。

當每位踏進司馬庫斯的遊客觀察到的不只是古木參天,而是從餐廳到林道每位居民共同勞動參與的珍貴啟發;這對於以往標榜個人競爭,現在卻淪為向下比賤的台灣職場生態,何嘗不是另一種啟發。

傳播價值,然後呢?

不論人與生態共存的價值或社群審議民主的試驗,都指涉一種價值的傳播,但不禁令人追問,這些擁有特殊條件或發展脈絡的社區何以與大眾產生聯結?對整個台灣觀光的發展又有何意義?否則認同歸認同,終究是世外桃源,大開發的巨輪依然毫不猶豫的碾壓。

固然這些實踐經驗都有其侷限性,但都體現了一些深度旅遊運作的重要元素,諸如社群傳統文化可作為生態維護價值傳達的重要基礎、觀光收益須逐步透過共同基金與共同經營的模式公平分配等等。這些概念都可逐步作為具體模式的推廣,而其推廣的管道不外乎政府能否將政策、社會基金予以支持。諸如司馬庫斯的模式就反應台灣現有合作社的殘破,如何降低成立資本門檻、如何避免少數股東獨大等等課題;又如山美部落正反應現有山坡地保育法、河川法(註6)漠視環境保育可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產生的良性循環。

進一步說,若這些法規層層阻礙,這些擁有特殊條件的部落、社區都面臨困境,更遑論其他尚未起步或已遭受破壞的地方農村。其結果不外乎大量的遊客一窩蜂的向少數特色景點集中,繼續下一個環境破壞的循環。

▲「不要告別東海岸」行腳團2013年4月21日在凱道升起狼煙,10多名青年扛著「還我傳統領域」竹筏繞行凱達格蘭大道,象徵將各部落遭遇到的土地困境訊息傳遞出去,讓全國人民知道,他們不要告別東海岸。(圖文/本報資料室)

甚至轉頭看公共建設開發的兩面性,此時政府以此方向提供基礎建設,諸如山區道路、遊客中心與在地醫院,就為不再是因私人財團利益的破壞性建設。以在地的需求為優先,而非以引進大量遊客為前提,建立小而精的公共服務資源。若同時輔以公共化政策的支援,如教育、醫療與交通,此時在地的經濟需求就不再如此迫切,對於深度旅遊的經營更可細膩且緩進的模式發展。

怎麼做?

雖如上述,仰賴政府投入公共政策與資源,但在這私人財團張牙舞爪的時代,號稱民主的政府似乎為人所役,身為一個公民或社會運動者不必悲觀。東海岸的抗爭給了我們深切的啟示,面對私人資本的掠奪,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肉身的抵抗或悲鳴,可以更從建構這個社會願景開始著手。這絕不是空談,就可從深度旅遊這個炙手可熱的詞彙開始。在此談論的不是一個悠閒的旅遊高消費者,而是一個以人和土地為優先的發展方式。這項運動的實踐不僅開展於街頭,也開展於學術研究與立法廳堂,更生根於每個人的家園與土地。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註3: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網站:http://www.e-tribe.org.tw/tanayigu/DesktopDefault.aspx?tabId=181

●註4:司馬庫斯簡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8%E9%A6%AC%E5%BA%AB%E6%96%AF

●註5:泰雅gaga簡介: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139

●註6:山坡地保育法爭議: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9474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