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找回「手感」 新式機器手臂幫忙復健

新頭殼newtalk/新頭殼newtalk 2013.05.31 00:00
新頭殼newtalk 2013.05.31 謝莉慧/台北報導

腦血管疾病連續數年都是國人的10大死因前3名,但有5成以上的中風患者在經過復健治療後,即使能走路但手部抓放的能力依然不足,造成生活上的困擾,現在有復健科醫師推出《動態機能輔助手》,每根指形都可以客製訂作,降低手部肌肉張力,幫助手指功能復健。

4年半前,45歲的顏先生因為血壓過高而中風,雖然參加過各式各樣的復健,但右手始終無法自主抓取,讓他在工作時,只能改用左手按電腦鍵盤,但近來他參與《動態機能輔助手》的訓練,經過連續10天、每天1小時半的訓練後,現在他的右手已經可以拿取、放下積木,手指頭可以伸直平放於桌面。

開業復健科醫師曾清祥表示,對於中風患者而言,手部精細的動作要隨心所欲,通常比較困難,尤其是主控手部抓握功能的大拇指常無法伸直,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有不少患者只得改用另一隻沒有受損的手,而傳統的輔具「副木」雖然有預防關節變形等效果,但手腕不能彎曲,至於新開發的《動態機能輔助手》,則是利用可塑性高的塑膠醫材,上有彈性繩,利用其阻力訓練手指屈、伸的動作,而且在取物時,也可以結合手腕彎曲、上翹等姿勢,並隨著患者的進步情形調整輔具。

曾清祥指出,目前這項新型的輔具已經陸續幫助10名中風患者,現正申請專利中,但他也提醒中風患者在治療後,要復健找回「手感」,則要把握6個月內的黃金期,才會獲致良好的效果。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