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西拉雅族吉貝耍部落行

立報/本報訊 2013.05.30 00:00
圖文■張麗美

筆者加入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這個大家庭之後,剛開始接觸原住民族群領域的工作,現在有機會接觸平埔族群。相較之下,平埔族比較少有人知道。

吉貝耍屬於平埔族西拉雅族蕭壟社群之一,其名稱為台南市東山區東河里的古地名,在西拉雅語為kabua sua「斑芝花」(即木棉花)。吉貝耍聚落對照現在行政區是隸屬於東河里,位在東山區的西南側,是東河區最大的聚落。

今天第一次進來吉貝耍部落不是因為工作,只是想親近她,進而能有機會從「外部他者觀點」位移至「內部土著觀點」。

一天打開Facebook,傳來一則訊息:有一位暨大人類所老師要帶研究所學生到部落去進行一場體驗之行,因而邀請我一塊前往西拉雅族吉貝耍聚落,這讓我原本因工作量太大所累積的疲憊感稍有減緩一些。

吉貝耍聚落對我而言,不算陌生,手邊正在執行西拉雅風管處的部落觀光的計畫案,每次到部落,帶著的是工作的心情。這次換個心情,我把工作計畫安排完畢後,晚上近八點從出發,因碰面地點有誤解,發生一連串烏龍,出發時間比預定的時間晚半個小時。

部落文化滋養

抵達部落已經晚上9點半,映入眼簾的是許多類似閩南三合院建築,不過建築物下有一個土台式基座,這是西拉雅族群的建築方式。原本以為疲憊的身心可以立刻獲得睡覺、休息的回饋,誰知吉貝耍聚落族人的熱情才是安慰的最好方式。

接待我們的是吉貝耍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段洪坤老師,他剛從暨大人類學畢業,他與久違的老師、學長和學弟妹寒暄之後,立刻從屋內搬出桌椅,原本要放在庭院,一下子天下起雨來,只好一夥6人就窩在三合院的低矮屋簷底下。

段老師很有誠意的搬出屋內很多的零食、下酒菜及珍藏15年以上的威士忌,大家圍著圓桌天南地北地聊,聊族群、部落、時事,以及學校,先前開車時想打瞌睡的睡蟲一溜煙全不見了,這時候可以清楚看到一位於部落滋養之下,且身體力行的工作者表達他對於事物的獨特性看見。

段洪坤老師十多年前從都市回到部落,從此就不曾離開過部落,長年投入於西拉雅族的正名運動與文化復振工作,且研讀和書寫許多平埔族、西拉雅族,以及傳統阿立母信仰的珍貴資料,並透過學校、演講和課程的方式表達西拉雅族群不可抹滅的存在事實。

為了明天早上的行程,一行人聊到凌晨兩點多就相互道晚安,約清晨5、6點,屋外傳來連續的鞭炮聲,把所有人都吵醒了,除了一個夥伴仍然睡意堅強,不願意醒過來。盥洗完畢,吃著段老師早起去買回來的豐盛早餐,用餐完後,段老師接著從外頭拉來5、6輛腳踏車,給我們一人一台,我心裡嘀咕著,睡都沒睡飽了還要騎腳踏車,拗不過大家的邀請,我也就跟著一起騎腳踏車。

以木棉之名

清晨的微風吹來相當舒服,第一次驚覺到原來早晨有這麼多的鳥鳴和蟲叫聲。段老師對家鄉的熱愛與熟稔,可以從他詳細解說地方自然生態與文化中感受得到,大家一下子就與腳底踩的這塊土地親近不少。

段老師沿路聽著鳥鳴聲便可指認出鳥的名字,大夥全都佩服不已,再加上段老師提供了完整的賞鳥設備,使用觀賞鳥類專用的望遠鏡,眺望不遠的濕地,水裡出現各種珍貴鳥類,又段老師維妙維肖模仿鳥鳴聲音,引起每個人驚呼連連。

繼續騎著腳踏車,段老師仍滔滔不絕地介紹各種可以食用的民俗植物,以及深具族群意涵的故事,包括吉貝耍部落的起源,吉貝耍是源自於西拉雅族語,語意為木棉的部落。

我們在道路旁的木棉樹下停留一會兒,突然看老師快速地停好腳踏車,人就一股腦地蹲在路邊,接著拾起一顆顆的木棉花曩,裡面包裹著木棉花絮,大家還可以看到樹上有些木棉花曩蹦開的棉花花絮,有些因為風,或者被雨打落在地上,老師像是怕棉絮被人搶走似地急忙撿拾。

老師說,這可是很珍貴的,過去部落大人會拿木棉棉絮來製作棉被和枕頭,現在木棉樹數量沒那麼多了。木棉樹對吉貝耍部落而言,不僅是枕頭和棉被的原料,以前沒有零食可以吃的時候,小孩子會把木棉曩撥開吃裡面鮮嫩的種子和棉絮,據說可以解渴,且木棉花花朵也可以用泡水當茶喝,有解熱降火的功效。

阿立母信仰

一行人繼續騎著腳踏車回到段老師的家,接下來行程是由前村長夫人來帶著我們進行,大家沿著三合院的牆垣緩步前進,前村長夫人指著牆上的陶板,生動地述說彼時的阿立母傳說,而這些傳說都仍是發生於近代的故事。

吉貝耍部落有別於其他原住民部落,大部份的原住民部落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並且經常可見一個部落會有兩個以上的教堂;而吉貝耍部落將近有七、八成的居民崇拜的是傳統阿立母。

阿立母是西拉雅族群吉貝耍部落的傳統信仰,部落裡擁有五大氏族所供奉的五個家族公廨和一個屬於部落所有族人的大公廨,裡面供奉的都是阿立母。由於公廨的外觀與漢人的廟宇相似,外人很容易就誤解為寺廟,據說曾經有人到這裡燒金紙、拿香拜拜,結果都遭遇到阿立母的現身處罰。

走進大公廨裡,看到部落族人正使用檳榔和米酒祭拜阿立母。其實,仔細觀察,當地公廨有別於漢人的廟宇,譬如這裡看不到燒金紙的金爐,也沒插香的香爐,進入公廨要脫鞋,供奉的祭品是檳榔和米酒,且旁邊有一個大甕插著甘蔗葉,以及插著華澤蘭的阿立矸,這些在漢人的寺廟是看不到的。

華澤蘭為祭祀時很重要的植物,華澤蘭儀式進行過程中,主祀者會將它當作法器,同時華澤蘭也是居民平日都會放於身邊的護身符,像是隨處可見的汽車、機車或者住屋處,都有一個裝著水容器上插有華澤蘭葉。前村長夫人補充道,有時在一些特殊場合裡,現場的人偶爾還會聞到華澤蘭和著米酒的特殊香氣,據說這是阿立母現身時就會出現這個味道,這是屬於吉貝耍部落的獨特氣味和故事。

華澤蘭芬芳

我們聽完部落故事、吃完當地著名東山街的排骨麵後,大家休息一會兒,接著「自己動手製作」的時間上場了!一位吉貝耍部落的媳婦,她同時是當地學校老師,她手裡捧著一疊待會兒要動手製做的所有材料。她熟練的說明,今天所要製作的有「大公廨拓印」和「華澤蘭護身符」的製作流程。

大家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照著老師所指示的方法進行,首先是華澤蘭護身符,然後是大公廨拓印,此時每個人自然地就想到自己心中所想要保護的人,大家虔誠地一步步地完成每個製作的過程。

終於最後完成了一個護身符和一個大公廨拓印,且享受了足以比擬Geertz於巴里島鬥雞田野地的一場文化饗宴。這一趟吉貝耍部落行,讓我認識更多西拉雅族的文化與歷史,真是滿足又豐富的小旅行!

(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專案執行)

抵達吉貝耍部落,大家談天說地。

可食用的木棉花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