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無伴奏人聲「晚禱」台北愛樂新挑戰

民生@報/陳小凌 2013.05.28 00:00
圖說:俄國指揮索羅夫耶夫首持紀念拉赫瑪尼諾夫專刊。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今年適逢俄國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140歲冥誕,台北愛樂合唱團將以百人大型陣容,挑戰拉赫瑪尼諾夫無伴奏人聲經典「晚禱」。

台北愛樂合唱團近年推出大型演出,包括巴哈「聖馬太受難曲」、馬勒「千人」交響曲、華爾頓「伯沙撒王的盛宴」等,今年邀請莫斯科音樂院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暨指揮亞歷山大.索羅夫耶夫(Alexander Solovyev)來台,6月3日在國家音樂廳指揮演出「晚禱」。

「晚禱」源自俄羅斯東正教傳統「徹夜禱」儀式聖歌,在東正教音樂系統中,人聲被認為是與神溝通的唯一途徑,嚴禁使用樂器與過於華麗的聲響,拉赫瑪尼諾夫「晚禱」嚴格遵循此傳統,當他在1915年譜出「晚禱」,被譽為俄羅斯合唱極致之作。全曲15首以無伴奏人聲演唱,與西方宗教音樂相較,不僅獨樹一格,更添神秘色彩。

索羅夫耶夫說,「晚禱」和聲複雜,並不是一般教堂唱詩班合唱團員就可詮釋掌握,加上歌詞採用東正教會專用的古老斯拉夫語經文,更使得此作搬演不易。正因為挑戰性高,在20世紀期間僅在俄國演出約10次,困難之處除曲子長、音樂節奏慢、低音部分超低,而且全曲吟唱的過程,經常不能斷句,且歌詞發音是古老俄文,不易發音,加上曲子沒有規矩的拍子,常變換節拍,旋律節奏韻律跟著經文改變。這都增添這部作品極少問世的主因。

全曲包含15首無伴奏合唱曲,拉赫瑪尼諾夫引用多首東正教聖歌旋律,並模仿古旋律創作六個段落。和聲兼容近代和聲法與俄羅斯民謠,節奏則完全脫離西歐的節拍法,充滿濃厚的古俄羅斯東正教調式音樂色彩,此外也揉合拉氏獨特的浪漫和聲語彙。

在「晚禱」裡,拉赫瑪尼諾夫承襲俄羅斯對男低音的特殊狂熱,為男低音譜寫出超過五線譜以下,比正常男低音還要低一個八度的「超男低音」歌聲,最低甚至到達58.270赫茲降B,正因為有著如此渾厚的音域烘托,為「晚禱」提供了更強而有力的和聲支撐,猶如從靈魂深處迸發的深沉震撼,展現俄羅斯民族與西方迥然不同的民族風情,同時也考驗人聲極限。

這部大型無伴奏人聲作品,在音準及音色上的掌握難度極高,台北愛樂合唱團雖曾於2000年在台首演,轟動國內音樂界,而今,睽違13年再度重現,並邀知名女低音陳珮琪、男高音穆福淳同台演出,擔任合唱指揮吳尚倫說:「雖對團員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人總是要瘋狂一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