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儲蓄互助社 窮人的撲滿

中央社/ 2013.05.25 00:00
平民的保護傘系列4-1(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5日電)聽過「儲蓄互助社」嗎?它是最貼近基層的金融機構,幫21萬名貧困的民眾解決卡債、暴力討債等金融問題,是平民與小人物不可少的保護傘。

在台灣的基層金融幾乎與農漁會信用部畫上等號,事實上「儲蓄互助社」才是發揮穩定「基層金融」的最大功臣;它,在台灣已經半世紀。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民國53年9月3日成立,由當時的天主教于斌樞機主教從德國引進,經財政部同意試辦,71年8月正式立案,目前由瓦歷斯‧貝林擔任理事長,簡稱「儲蓄互助社」。

「儲蓄互助社」最主要任務為對社員放款,而資金只有唯一來源,即是社員持續不斷的儲蓄股金。不僅促使社員養成儲蓄習慣累積個人信用能力,也使互助社健全發展而有充裕資金來源。

早在日據時代台灣就有地方信用合作社和農漁會信用部照顧中下階層經濟弱者。不過,這些基層金融體系,貸款仍和一般銀行相同,貸款需要保證人和擔保品。

基層仍然有需要小額創業貸款的青年、單身婦女、原住民、殘障人士、中低收入戶、中高齡失業及「新貧」人口無法向基層金融貸款,只有「儲蓄合作社」能提供他們服務,避免走向高風險的互助會、典當和地下錢莊。

從教會互助系統發展出來的儲蓄互助社,被稱做「窮人的撲滿」,在台灣從鄉村、原住民部落到大都會都有,由會員管理自己,理監事會都是義務職,不領費用。互助社就像「平民的保護傘」,當疾病、困難、困境、經濟來臨時,傘就會打開。

目前全台有340個儲蓄互助社,社員21萬餘人,每名社員平均儲蓄金額新台幣9萬4000餘元。50年來,提供111萬5000筆的貸款,每一筆貸款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小市民夢想的實現、一個貧困家庭問題的解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