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環境科學專題1:氣候災難更頻繁 急需預警機制

立報/本報訊 2013.05.21 00:00
文■胡慕情(獨立環境記者) 林怡伶(中央大學天文所博士生)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圖■胡慕情聯合國近年來不斷提出警告,未來極端氣候將大幅提升全球各地氣候災難發生機率。臺灣目前正積極建立預警系統,期望發展出一套安渡極端氣候的方法。「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在2011年發佈《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內容警告,21世紀末,熱帶氣旋的最大平均風速將可能增加,全球強降雨事件的發生頻率也可能會不斷提高。2012年在卡達舉辦的第18屆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中,聯合國發佈報告指出,從1992年至2011年為止,全球發生1萬5千起極端氣候事件、造成53萬人死亡、2.5兆美元的財務損失。第18屆全球氣候變遷會議中,確認洪都拉斯,緬甸和尼加拉瓜,為這20年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孟加拉、海地和越南則緊追在後。2011年,泰國、柬埔寨、巴基斯坦、薩爾瓦多和菲律賓等國家同樣被認定受到嚴重衝擊,其中泰國遭遇毀滅性洪水,直接影響超過13萬人的生命。柬埔寨發生極端降雨,也導致嚴重水災。台灣也出現類似的極端降雨事件,例如2009年莫拉克風災便造成嚴重災損。如何面對、調適極端氣候所帶來的災害,是每個國家未來都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近年來,水患造成的災難,不勝枚舉。儘管全球暖化是否為極端氣候盛行的原因,在科學界尚且存有爭論,但多數研究證據已經確切指向,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直接影響降雨強度與分佈,並帶來嚴重災害。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統計,近30年內,全球平均溫度大約上升了 0.6°C,一般相信,溫度上升會造成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進而增加降雨可能。2000年,聯合國科學家正式宣佈地球大洪水時代來臨。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地區在過去一百年來氣溫,結果顯示,台北的平均溫度就比過去上升了1.31°C,是全球平均升溫的一倍。不過,平均溫度上升的地區,不代表該區降雨強度必然增加。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佳指出,不同於溫度變化,降雨形態會因地點不同而改變,使得人們難以準確掌握降雨究竟是增加或減少。近年台灣的降雨趨勢,呈現出「乾季降雨減少、雨季降雨增加」的狀況。氣象專家彭啟明統計,從1970年到1990年,台灣要每十年才會出現1至2個雨量統計測站總雨量破千的颱風,但2000年至2009年莫拉克颱風為止的十年間,竟已經出現了6個。研究指出,雨季降雨量增加,可能歸因於單一降雨事件的強度增加,或是降雨日數增加。彭啟明特別指出,降水及溫度的變化,很可能改變洪水的趨勢,造成嚴重土石流。由於受限於觀測密度不足,使得在台灣準確預報洪水預報相當困難,降雨預報也有相同問題。目前中興大學和國科會合作,嘗試在惠蓀林場打造天然土石流觀測站,利用人工造洪的方式,模擬中型颱風的暴雨,監測壩體潰決前後的河川流量、水位、地下水變化等,分析土石流形成的機制,希望未來能建立預警系統,為台灣找到安渡極端氣候的方法。▲2009年八八風災後,名為水滴的災區一處平房被土石流吞噬後的景象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土石流是指泥沙、石礫、巨石和水混合後,因重力作用而沿著斜坡、河道或溝渠,從高處流往低處的自然現象。換言之,土石流的發生,要有充足的鬆散土石,足夠的水份降低土石間的摩擦力,再加上足夠大的斜面坡度,才能夠使土石抵抗摩擦力而往低處流動。土石流是臺灣山坡地常見的自然災害,其特徵是表面流速快,底下流速慢。科學家根據所含的土石大小、土石顆粒和泥水的比例多寡、溪谷坡度而有不同特徵,將土石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礫石型,主要由砂礫組成,其中0.1公厘的微細粒子含量小於10%,流速大約每秒3--10公尺;第二種是泥流型,主要由黏土、粉土構成,含有0.1公厘的微細粒子大於50%,流速約每秒2—20公尺;最後是一般型,介於前兩者中間,組成土石的顆粒大小分布很廣。台灣有73.6%的土地為山坡地與高山林地,地表破碎、地質複雜、脆弱的特徵,又位處副熱帶季風氣候,每逢颱風豪雨產生大量的水,土石流發生機率原本就高。再加上人們為了生存與經濟效益,不當開發山區,包括建設道路、山區休閒產業、山坡農地和山坡地住宅等,破壞了自然原有水土保持,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大大增加土石流的機率。近年來氣候變遷造成驟雨日益頻繁,科學家認為,若不制定有效防範機制,在人為和自然因素持續加乘下,台灣土石流問題將會更加嚴重。(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2009年八八風災後,名為水滴的災區,土石流吞沒香蕉園景象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校編:林傳堯 | 中央研究院氣候變遷研究中心審校:劉昌德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暨研究所新聞來源:記者胡慕情採訪報導延伸學習:許晃雄、陳正達、盧孟明、陳永明、周佳、吳宜昭等(民100),臺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北。黃清哲、孫坤池、陳潮億、伊孝元 (民96) ,不同型態土石流地聲特性之實驗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8(4),417-430。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246.swcb.gov.tw/default-1.asp(本文首刊於行政院國科會-科技大觀園,原文連結網址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0/13/10/1/258.htm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