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保育台灣/保護區治理引活水 生態旅遊活教材

欣傳媒/蕭介雲/專題報導 2013.05.19 00:00

台灣土地為全球的萬分之2.5,但是物種數量達2.5%,海洋物種數達全球的1/10,是一座美麗的生態島嶼,在經費、人力窘迫情形下,林務局擬透過「保護區治理」的概念,引進社區、民間團體和企業,共同來執行保育工作,找回地方專屬的生態亮點與驕傲。

林務局現正規劃,進一步建置「中央山脈保育軸」,置重點於南北長達300公里、14個保護區、面積63萬公頃,占全島面積17.5%的中央山脈保育軸。

林務局希望透過這樣的規劃,整合性保護區系統的積極管理,以有效減緩動植物棲地破碎化的負面衝擊,並且強化完整自然棲地的保育功能。

因為台灣許多保護區,集中在山林地區,但是在「淺山區」,已經形成高度開發的地區,卻是許多生物物種重要的棲息地,人類開發,壓縮動植物生存空間,甚至有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石虎,遭到撞死等事件一再傳出。

林務局保育組表示,在「淺山區」的保育工作,目前很難透過立法,去限制已經大面積的開發使用,甚至是劃出所謂的保育區,同時全台南北縱貫,也難有這樣的預算去妥適維護,未來將依照國際趨勢,推動保護區治理工作。

而這樣原住民及當地社群的保育區,必須符合三項條件,首先是不論土地或資源的所有權,主要由社群、社區來決定,其次為社群、社區有其規劃或管理制度,第三項條件就是社群、社區管理實現保育目標。

中央山脈保育軸則是希望能透過保護區系統的積極管理,甚至是社區和社群的生態營造與保育,有效減緩動植物棲地破碎的衝擊,同時透過自然旅遊、生態旅遊,達到雙向的付出與回饋,平衡自然保育與永續利用觀念,提供生態教育的典範及活教材。

當然,不只中央山脈保育軸,全台有許多擁有獨特物種、地景資源的地區,例如早期常常看到的水雉、台北赤蛙、小水蛇等,透過地方力量支持的保護區治理,都能逐步找回當地專屬的獨特生態景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