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助偏鄉遲緩兒 伊甸早療遍全台

立報/本報訊 2013.05.02 00:00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伊甸基金會2日宣布針對全台偏鄉發展遲緩兒童早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4成偏鄉早療家庭,至醫療院所就醫得花上一小時的車程。相較非偏鄉早療家庭,近6成個案住家周圍就有一到三家大型醫院。伊甸基金會苗栗服務中心主任張智于表示,目前全台估計約有十萬名遲緩兒,其中至少有5千名住在偏鄉,往往因為住家附近沒醫院或因經濟因素而錯過就醫的黃金時間。伊甸基金會自今年1月18日至2月8日,針對伊甸基金會提供早期療育服務的發展遲緩兒童主要照顧者進行調查。偏鄉與非偏鄉的回收有效樣本數各200份。偏鄉包含基隆市、新北市、桃園縣、苗栗縣、嘉義縣、高雄市、屏東縣的山區與偏遠鄉鎮;非偏鄉則包含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的中壢與桃園市、新竹市全區、高雄市的鳳山、大寮與仁武、屏東縣東港鎮。醫療資源貧乏調查發現,偏鄉醫療資源研究缺乏,8成偏鄉家庭平時就醫只能就近小診所看診,更別提一般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等需求;此外,偏鄉的幼兒園也面臨幼保人員、設備缺乏處境,且「保育人員沒辦法教有特教需求的孩子。」張智于也提到,當家中出現疑似遲緩兒,主要照顧者通常會顧及家裡其他成員與鄰里的眼光,怕左鄰右舍知道會給孩子莫大壓力。問卷顯示,近半數偏鄉家庭的家戶月收入不到2萬元,其中一半就得花在遲緩兒的教育與醫療支出。張智于說,許多偏遠家庭是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與不符合社會補助資格的邊緣家庭,或是從事季節性產業的工作,收入本身不穩定,讓孩子持續接受早療更是困難。「到宅療育」服務伊甸基金會自1994年開始提供早療服務,目前服務兒童每年約15,000名。桃園山海區早療資源中心社工廖高雁解釋,當家長透過電話、網路或伊甸的「幼兒發展檢測」APP,通報家中疑似有遲緩兒,會先請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做評估檢測,若是偏遠家庭就醫有困難便會連同專業醫療人員進到家中進行評估。再依孩子的需求,請語言、職能、物理治療師或特教老師,和社工與教保人員到個案家中評估建議。之後再持續進行「到宅療育」。目前伊甸早療服務據點遍及全台。以桃園為例,分為北區、南區與山海區早資中心。其中山海區囊括大園鄉、復興鄉與觀音鄉。廖高雁說,社工人員每個禮拜會到個案家中一次,一個月3次。社工的個案人數「無上限」,僅設低標40名。光她手上目前就有52名個案。記者會現場放映影片主角一名僅1歲半的小病人「小恩」,是她的個案。小恩出生即罹患罕見疾病「吹口哨症候群(Freeman–Sheldon syndrome)」,臉部與手腳呈現嚴重扭曲,需要進行顱面重建與手腳矯正手術。平時除了洗澡之外都得穿戴輔具,幫助矯正。▲桃園縣大園鄉個案主角小恩,2日因為感冒並未出席伊甸基金會記者會,由社工員廖高雁分享小恩個案的輔導情形,希望社會大眾正視偏鄉慢飛天使的成長困境。(圖文/姜林佑)廖高雁說,小恩是隔代教養,平常由阿嬤照顧,小恩爸媽在外地工作,負擔醫藥費。小恩的阿嬤十分疼愛孫子,但某些教養觀念仍十分傳統。例如阿嬤習慣照三餐餵食小恩,但由於小恩使用鼻胃管進食,廖高雁與教保人員便告訴阿嬤,其實小恩需要少量多餐,能改善便秘情況,營養也容易吸收。平時阿嬤有問題也會打電話請教社工員,讓小恩的情況逐漸有所改善,也更有動力全天穿戴輔具。偏鄉就醫困難第一線的社工人員實際感受偏鄉家庭就醫困難。廖高雁說,住在大園鄉的小恩,平時到台北馬偕就醫就得花上不少時間。大園鄉靠近海邊,鄉內沒有醫院,只有衛生署醫療復健站,一個星期僅開放半天讓孩子復健。由於需求量大,幫助有限。反觀早療社工人員持續關注個案復健情況,讓孩子先學會一般人的生活自理,「主要目的是讓個案的主要照顧者能自行在家裡替孩子做練習,對孩子的幫助更大。」目前除了伊甸基金會提供早療服務,內政部兒童局托育組組長簡杏蓉也表示,103年起將推動社區療育據點定點服務,以長期駐點提供更完整的幫助。「對於走不出來的人,我們就走進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