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利用波浪高低落差 發展海洋能發電

客家電視台/ 2013.05.02 00:00
【劉玟惠 徐志維 綜合】

台灣四面環海,在太陽月亮引力作用下,潮汐、波浪、洋流甚至是利用海水表面和底部,溫差高達20度的特性,這些都統稱為海洋能發電,客籍發明家劉興欽,30多年前想到了利用波浪高低落差發電,而日前更有業者申請到國外波力發電專利,授權給太平洋上的小島國家使用,但是由於海洋能發電,能源轉換率不高,而且設備接觸海水容易鏽蝕,因此國際間實際投入的案例相對稀少。

30多年前,台灣面臨石油危機時,漫畫家劉興欽,就想到在海上設立浮台,在上面的壓縮台會因為海浪的波動升降,在空氣箱裡面產生壓力,再將壓力輸送回岸上的電廠發電。

發明家 劉興欽:「這個空氣箱的原理,可以進不能出。」

一直壓一直壓,空氣就會從輸氣管噴出來,輸氣管接到陸地上的發電機渦輪機,氣衝過去就可以發電。

但劉興欽的發明,至今仍然沒有實際應用的案例,在於發電效益難以估算,

而在高雄則是有業者,研發出波力發電,將浮筒放置在海面上,隨浪高起伏擺動,藉此將位能轉換成電力輸送回岸上,目前已經和海島型國家,簽訂25年授權長約。

業者 楊輝雄:「海浪本身就是做功,那功來轉成為發電機的功。」

那變成電,這是最直接沒有損失的,所以我設計的基礎理念,就是沒有介質,

即使業者殷殷期盼,但研究海洋能的學者表示,設備長期浸泡海水,不僅容易腐蝕,海中生物附著,以及在海邊增加設備,對於海岸生態的影響。

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而台灣則受限於國防考量,以及沿海漁業作業,對於周圍海域的研究仍然不足。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副教授 張國棟:「比如說我們用海流發電,我們有一些葉片在海流旋轉,也會造成海裡面一些擾動,那海裡面一些魚類 生物,也會受到一些影響,那這個影響,到底是只有負面的,還是有正面的影響,這還有待調查評估。」

其實早在1881年,已經有學者提出海水溫差發電,認為將表層,受到太陽輻射的溫海水蒸發後驅動渦輪機發電,再以海面1000公尺以下溫度較低的海水冷卻,但是過程中必須以電力抽水,因此實際運作的案例中,1970年代夏威夷最高淨發電量15瓩,但是轉換效率只有3%,而台灣東部外海就是上千公尺的海溝,5年前也曾和夏威夷簽署合作,但是受限於投注資本,仍然沒有大規模發展。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 蘇金勝:「我們目前評估它的發電成本,都相當地高,如果我們發電成本,是高到一個程度,它可以和其他再生能源,競爭的話 ,它是可以發展的,那目前可能還需要10年到20年。」

台灣地狹人稠,雖然四面環海卻對海洋太陌生,縱使產學界認為,利用日復一日的潮汐、波浪等海洋能發電未來可期,但是設備防鏽蝕,以及對海洋生態的擾動等因素,造成目前海洋能發電,成本效益難以估算,也因此願意投注成本的國家也相形見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