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了呢?」
「她說自己比別人笨,別人都可以考100分,她卻辦不到。」
「媽咪怎樣回應呢?」
「我跟她說『你每天回家都寫3小時自修,已經盡力了,沒有考很高沒關係』,但她就是一直哭,哭不停,只好打電話給你,請你和她談一下。」
小真才小學一年級,媽媽堅稱沒有給任何課業壓力,但她每天卻要求自己寫3個小時的自修,遇到自認為「比較」不如人的情況,就用「哭不停」應對。
我仔細反省自己的教學內涵,質問自己無形中是否傳遞「成績至上」的價值觀,言談話語中是否拿孩子的學業成就比較?然而,我在教學設計上就是為了和「比較心態」與「成績至上」的觀念對抗。我希望孩子們可以了解「每個人都很獨特」的道理。在班歌「快樂天堂」中我要告訴孩子們: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任務到世上,有的人是吞掉煩惱的河馬使者,有的人是提供希望的大象使者,依此類推。人各有天命,也各有志。
既然引發問題的關鍵不在我身上,也不在家長身上,只得回到孩子本身來處理。碰到這樣的困境,通常我會透過繪本,請「繪本主角」來教戲。讓孩子透過戲劇演出的過程,翻轉自己的觀念。
繪本《漢妮卡特小姐的帽子》的主角漢妮卡特小姐很害羞很安靜,一直以來她都很隨和。有一天皇后出巡經過「小鎮」,鎮上的每個人都在打理門面,有清掃街道的,有穿著光鮮亮麗的,唯獨漢妮卡特小姐不與大家一窩蜂,這天她就只想戴上「母雞帽子」出門逛街。「小鎮」上的人用各種說法逼她拿下「母雞」帽子,她總是不慍不怒的說:「我有權利戴我想戴的帽子。」直到皇后戴著「火雞帽子」走入人群,小鎮的紛爭才告平息。故事最後,小鎮吹起一陣「母雞帽子」風,不分男女都有屬於自己的「母雞帽子」款式,漢妮卡特小姐則戴了一頂「獨一無二」的「豪豬帽子」。
小真很愛演戲,我推薦她飾演漢妮卡特小姐,包括她本人,全班都贊同。依據故事情節排演,遇到需要價值澄清的段落,我一邊指導表演技巧,一邊提問。諸如:「其他人為何不能逼漢妮卡特小姐拿掉雞帽子?」,或者「為何其他人要戴上他們之前強烈反對的帽子?」,抑或是「為什麼大家會想要一樣?漢妮卡特卻不會呢?」
當大家停下來思考時,小真也會努力提供自己的意見,有時還會入戲的說:「為什麼要強迫我聽你們的,只是戴個帽子耶。」討論後,演到漢妮卡特小姐戴著心愛的「母雞」帽子出門時,小真臉上多了一份愉悅的自信。
這齣戲是班上的「學期大戲」,經過半學期的排演,再表演給六年級學長姊欣賞。小真勇敢而賣力的詮釋漢妮卡特小姐,多達22幕的台詞、走位和動作,幾乎零失誤的演出,博得滿堂彩。從此,「漢妮卡特小姐」住進小真的靈魂之中。學不會時,小真的眼神不再惶恐;考不好時,哭泣時間縮短為1小時;最令我欣喜的是學習單上小真寫著:「我很棒,我很特別,因為我很會演戲。」
我喜歡演戲,也喜歡帶領孩子演戲。我知道孩子最終得演一齣自己的人生戲碼,透過演出各種角色的機會,孩子最後比較能找到「自己」,而成就他們的我,也同時成就自己。(作者為小學老師,本專欄由人本學程提供)
透過學期大戲,幫助學生找到肯定自我的價值。(圖/人本教育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