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重讀,帶著一份難抑的感傷和敬意,循著他的一字一句,一個圖表,一個闡述,再一次感動於他「抵抗和學問」激烈辯證的生命。
當時,反共的思想特務還未退場而「本土主義」正帶著道德的光環崛起的時代,如何「科學地」認識台灣社會成了研究會直面的課題,大家抱著熱情和使命感讀了劉進慶的著作,如渴似飢地吸收了他的思想觀點。記得,劉先生第一次與研究會成員見面時,我們辦了一場不小的演講會歡迎他。之後,只要他回台灣都會見面,帶來他最新的研究論文相贈。我們在辦「東亞冷戰與國家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時,雖然他居住日本,但總是以台灣團成員身分參加發表論文並認真參與活動。
劉先生為人謙和敦厚,總是以平和親切的態度論述說理;然而,他是一個堅持原則和方向的人,內心燃燒著理想和抵抗,因此自承是一個「溫厚與激情」並存的人。正如他在退休演講〈我的抵抗與學問〉中說:
「也許是來自戰亂的時代,而且活在壓迫的社會的我的抵抗意識形態。我的抵抗的生存方式,是在溫厚和激情之間擺動的。」
最重實踐的馬克思曾說過,大意是:要有來自熱情的理性,而不是來自理性的情熱。劉進慶一生的學問(理性),根底貫流著一股抵抗的熱情。他在退休演講中一開頭便提到「抵抗」對他一生的意義,他說:
「『抵抗』的意識形態,在無意識中溶入了我的生活、職業甚至研究的道路,以有形或無形的各種形式貫穿了我的一生,從根底上規定著我的一生。像我這樣的生存方式,我嘗試用『抵抗』這個用語來總括它。」
劉進慶的代表作《台灣戰後經濟分析》,是在日本反安保鬥爭最激烈以及台灣留學生及反蔣民主運動最激動的時代背景下,在日本學界馬克思經濟學的深厚積累中完成的。他自述:「我往復於對抗專制政治的民主化運動的感性,和研究專制政治的下層構造的經濟的理性認識之間,這使台灣政治經濟的全貌和本質更加明確地浮現出來。」這本書的焦點在「考察構成專制政治物質基礎的台灣經濟的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
為此,他被國民黨特務列為「親共份子」黑名單,14年不得回台灣。2005年他在生命盡頭平靜地寫下了「辭世感言」,提及:「為反抗壓迫竭力參與反蔣民主運動」,「為了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和平統一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這可以說是作為我這一代台灣人的歷史性課題」,雖然飽嚐了動盪年代的辛酸,但「可以不失主體地頑強走過,可說是幸福的。」陳映真先生在追悼文中說,他「是教育、是典範、也是力量!」(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