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羽毛繽紛多變,有橫紋、縱紋、蕾絲邊、遠端白點等多種排列方式,孔雀羽毛尤其複雜,不僅有圓點和炫麗顏色,正面、背面還不相同。鳥類如何演化出變化無窮的羽色型態,一直是科學界的未解之謎。
林頌然從幹細胞著手,成功發展出分子探針和標記。他以黑羽土雞為實驗對象,驚然發現羽毛「黑色素幹細胞」不是位於過去大家猜想的羽囊外部,而是隱藏在羽毛底部沒有色素的表皮處,打破過去一世紀的迷思。
研究團隊接著用三維影像重組,一一解開各種羽色排列的原由。林頌然說,羽色的形成有時間自由度、空間自由度、內外自由度必須考慮。以橫紋羽為例,有一個機制容許部分黑色素幹細胞消失,造成白色橫紋,但有可再生色素,形成黑色橫紋。
而要形成「環形」羽色,則需仰賴羽囊內部環形間質,改變「Agouti」蛋白質的分布,抑制黑色素幹細胞的分化,形成多變的圖案。林頌然曾嘗試在生長中的黑羽毛,打進「Agouti」蛋白質,果然變成白色,「只要手夠巧,我們還能在羽毛上簽名。」
台大副校長羅清華表示,幹細胞是現在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林頌然的成果,對未來研究人類白髮有一定幫助。台大名譽教授謝豐舟也說,癌症是亂七八糟的發育,要控制「亂七八糟」,就得先知道正常的發育,幹細胞就如磚瓦石塊,是形成房子構造的基礎,是現在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