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owenwbrown/Flickr
常言道:「有錢買不到真朋友。」但有錢卻可以製造出「高人氣」的假象。現在只要在網路上鍵入關鍵字,就會跑出一長串公司名稱,這些專門為廣告商或個人創造粉絲的公司手法很簡單,就是用系統製造出大量的假用戶,甚至付費給真實的用戶加入客戶的粉絲團。
為了防堵這股歪風,各家社交媒體不得不更新演算法來揪出假帳號。例如,Facebook就最新推出自動偵測系統,導致某些帳號的粉絲團減損數千名人氣。
以下將為你整理出各家社交網站的市場價格,並教你如何識破「打腫臉充胖子」的不肖廣告業者。
收費:網路業者Socialyup.com針對想提高Facebook帳號人氣的客戶推出專案,花30美元就可買到500個讚;699美元可買到2萬個。
破綻:這類的Facebook帳號通常是空有龐大的按讚人數,卻看不到什麼會員在版面上活動。由其是那種粉絲數十萬都卻沒人留言或「討論」(Talking About This)人數寥寥無幾的帳號。還有研究指出,97%的假帳號主人都會自稱是女性,但其中有6成都是男性假冒的。
收費:業者Pinfol製造100名粉絲的價格為15美元;5000人要價95美元。
破綻:瀏覽使用者的粉絲,注意裡面是不是充斥大量沒有照片或自我介紹的帳號。
收費:FanMeNow的方案是10美元買1000名追隨者;1750美元可買到100萬人「追蹤」。
破綻:常發出廣告訊息,頭像欄位又是系統預設的「蛋頭」,那這很可能是假帳號。有項工具叫Fake Follower Check可以將使用者的追隨者與一般垃圾帳號交相比對測量。
YouTube
收費:花150美元可在500views.com上購買3萬次點閱數量;3100美元就可以買下1百萬次點閱,讓影片馬上「瘋傳」。
破綻:注意那種超沒創意又隨便的留言,像是那種有數十萬人點擊的影片,但底下的留言說來說去都是「這支影片太棒了!」。
其實這一切主要是因為今日的消費者對社交媒體的評價與口碑依賴程度升高,對肯花錢的企業來說,類似的業者無疑是提供了最快速簡易的解決方案。
根據市調機構顧能去年的報告,2014年以前社交媒體上企業付費購買的假評論比例將占10%至15%,而財星(Fortune)則報導,500大企業中會有至少2家企業將面臨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提出的訴訟。
FTC在2009年裁定,任何隱瞞以付費方式換取正面評價的行為等同欺騙廣告,將依法起訴。
花錢購買好評價或人氣的做法或許能夠在短期內展現成效,但並不是長遠之計。除了等同於以身犯險,可能惹上法律問題外還得賭上企業商譽,最後失去消費者信任就得不償失了。
更多精采文章,請看:收割免費社群成果,Facebook分類逾10億用戶換廣告;推分析工具幫「人氣」標價,社交網站轉戰一線廣告市場;Pinterest分析自我「吸引力」,為廣告獲利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