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低民調馬為何不跛腳?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3.04.23 00:00
4月4日,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與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對談「馬英九的末日現象」,許認為「馬民調已經掉到剩下十三趴,問題非常嚴重,未來一年內馬會碰到幾個大議題,恐怕民調會再繼續下降」。許更悲觀指出「如果末日現象已經降臨到馬英九身上,恐怕也是台灣的末日徵兆」。

但隨後馬的領導作為卻極為強勢,完全看不出許所形容的「末日現象」。首先以對外行動為例。就在許看衰馬之後不到一個星期,4月10日,台日漁業談判獲得17年來最大突破,日本將對台灣讓出三塊捕魚區;4月16日,馬與美國前國安幕僚進行視頻會議,由前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主持,前亞太副助卿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間接肯定了馬所主導的「東海和平倡議」,並表示台日漁業協議「改變了東海區域的動態,美國可向台灣取經」,甚至還表示「希望未來馬總統能在美國土地上發表演說」。

就在美國表達肯定隔天,4月17日,馬全身戎裝參加漢光實彈反登陸演習,這是馬擔任總統5年來的首次軍演,規模也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高達7682名海陸空三軍參加。也在同一天,馬接受專訪公開拒絕「兩岸政治對話」,並未因為民調低迷就尋求大陸力挺。反登陸軍演加上拒絕「兩岸政治對話」,馬等於以實際行動展現「親美遠中」,露骨表態支持美國的「重返亞洲」布局。

即使是馬飽受詬病的內政方面,馬的領導作為也非常強勢。早在3月31日,儘管連續爆發多位國民黨大將的貪腐醜聞,馬仍然宣布將參選連任國民黨主席,並立即得到王金平、郝龍斌等實力派的表態支持,如今已經勝券在握。4月12日,儘管面對反核民調的高漲,國民黨仍然祭出黨紀,強勢反對在野黨的核四停建案;4月19日,法務部突然下令將陳水扁從台北榮總轉送到台中培德監獄,引起挺扁民眾譁然。也在同一天,馬政府指示國民黨立院黨團提出核四公投案。

三種正當性來源:人民同意、強權同意、朝野比較

顯而易見,儘管馬的民調跌到13%,但他不管在外交或內政上,領導作為仍然毫不示弱,黨內反彈或黨外反對,反而顯得相對無力。馬不但不像是個正當性薄弱、缺乏自信的領導人,更完全看不出許前主席所預期的「末日現象」。

或有人說,這是因為馬擁有四年總統任期保障,不管民調再低,仍可訴諸硬幹到底的困獸之鬥。問題是,儘管馬的民調跌到13%,309反核遊行高達22萬民眾參加,反核民調也衝到七成,但馬從來不擔心國民黨會因此瓦解分裂,4月12日國民黨祭出黨紀反對核四停建案,跑票國民黨立委仍然只有區區兩位(丁守中、羅淑蕾)。直到今天,在野黨仍然不敢提出立委罷免案,更不要說結合部分國民黨立委提出罷免總統案。

為何民調只有13%的馬總統,可以如此有恃無恐,如此有把握維持統治?

筆者以為,許信良的盲點,和絕大多數台灣媒體一樣,都把馬總統的統治正當性來源,單純理解成「人民是否同意」,因此一旦馬的民調創下歷史新低,就自然被理解成「正當性破產」,被等同為「總統提前跛腳」。但這種單純強調「人民同意」的民主正當性理論,對於現實政治的理解,顯然太過簡化。

畢竟,統治正當性的支持力量,除了來自「人民同意」之外,同時也來自「國際強權同意」,尤其對小國來說,一旦失去國際支持,就會在國內引發政治連動效應。以國民黨政權為例,除了1947年因為暴政引發二二八事件之外,來台首度爆發正當性危機,是因為1971年中華民國被趕出聯合國,由此引發從「大學雜誌」到「台灣政論」的第一波知識分子黨外運動。

反之,小國領導人一旦得到國際強權支持,儘管國內民調低迷,仍然有機會穩住統治局面,尤其是當反對黨無法證明足以取而代之,甚至反對黨的政治能量還比執政黨更低的時候。民調低迷的馬英九,正是典型個案。馬訴諸台灣民眾「儘管對國民黨不滿意、卻對民進黨不放心」的矛盾心理,不斷依靠「美中兩大國支持」和「民進黨好不到哪裡」的兩大正當性基礎,繼續維持毫不示弱的強勢執政。

換句話說,儘管馬英九的民調低迷,但相對於民進黨,國民黨始終得到美中兩大國的明確支持,民進黨也始終無法展現出足以取而代之、令人信服的執政能量,因此台灣人民儘管並不認同馬,卻因為沒有其他政黨選項,不得不消極接受馬政府的繼續執政。儘管馬在「人民同意」失分,卻在「強權同意」和「朝野比較」得分,比起民進黨,馬仍然贏得較大的正當性。

民進黨困境:美國不放心,中國不同意,人民不感動

在民調低迷的馬英九身上,之所以看不到許前主席所說的「末日現象」,是因為民進黨比馬政府更弱,不但在外交上,遲遲無法走出作繭自縛的兩岸困境,民共交流始終無法走上正軌,也無法讓美國確信民進黨可以穩住兩岸局面。即使在內政上,民進黨也因為走不出阿扁魔咒,難以重新擦亮「清廉執政」的歷史招牌,更因為與社會運動漸行漸遠,難以重新召喚感動人民的力量。

令人困惑的是,儘管2012年1月總統大選,民進黨明顯敗在美中兩大國在最後關頭表態挺馬,儘管前民進黨陸委會副主委、政大國發所教授童振源早在去年2月民調指出,兩岸因素讓5.75%選民轉向支持馬連任,特別是兩岸經濟因素讓4.25%選民轉向支持馬,但至今為止,不但蘇貞昌主席承諾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毫無下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也毫無新意,仍然繼續以「逢中必恐」或「逢中必反」為基調。

民進黨既然對兩岸政策如此不認真,儘管中國大陸對馬政府的不斷拒絕有所不滿(例如馬拒絕配合平潭招商、拒絕兩岸政治對話),也只能以國民黨作為唯一的打交道對象。同理,儘管美中兩大國的矛盾不少,但美國仍然希望兩岸維持穩定,馬政府既可配合美國「重返亞洲」,又可穩住兩岸局面,相對於民進黨,顯然也是美國的更好選擇。

民進黨既然在外交難以勝過國民黨,就要在內政設法取勝。可嘆的是,筆者早在3月19日美麗島電子報「失去歷史能量的民進黨」文章中指出:「隨著國民黨的與時俱進,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緊密,隨著社運團體的漸行漸遠,民進黨崛起的階段性任務,彷彿已經走入歷史尾聲。失去民主化、本土化、台灣認同的領先優勢,失去爭取社福、力挺弱勢、扶植社運的領先優勢,失去清廉反貪、勤政愛民的領先優勢,民進黨面對快速變動的未來,突然發現自己已經遙遙落後,落後在國民黨的積極求變之後,落後在迅猛發展的兩岸交流之後,落後在人民早已把貪腐等同於扁家之後」。

換句話說,民進黨不只在外交上「美國不放心、中國不同意」,也在內政上「人民不感動」。不管是對內或對外,政治能量都比國民黨低落,也難怪民調跌到13%的馬英九,仍能繼續有恃無恐,仍能繼續強勢執政,一點也不擔心要面對「末日審判」。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