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庫巴之火:耶穌講鄒語之後

立報/本報訊 2013.04.18 00:00
■Pasuya poiconü(浦忠成)以阿里山鄒族族語拼寫而成的聖經福音書,在本年初正式問世,這是德國籍的溫安東神父在族人汪寶蘭、汪寶瑞、湯嫦娥、鄭政宗等人的協助下,歷經多年的努力,終於完成。這項工作持續多年,多人付出很多心力,令人敬佩。天主教是在1960年代之後開始進入阿里山部落,在國家同化教育政策雷厲風行的年代,西方宗教適時替補了部落原有的信仰功能;而其後續對在地文化習俗的接觸、容忍與學習,乃至於融攝互用,對於原住民族文化的延續及質變產生至為深遠的影響。早期天主教的儀式堅持使用拉丁語,教徒參加彌撒回應及劃聖號也必須學習幾句外國話;後來梵蒂岡逐漸通融神職人員對於教會當地的文化的互動,讓官方語言乃至於族語,也漸漸被納入神聖的儀式語言中。教堂語言的變動,其實也呈現時空脈絡中官方、教會及當地民眾(信徒)對彼此間邊界、利益的探索、確認及和合的過程。不僅天主教,基督長老教會也積極進行各族群聖經的族語翻譯,排灣、阿美、魯凱、泰雅諸族亦都有族語聖經;即連讚美詩歌,也因部落族人熱中唱歌而大量轉譯成族語,因此部落教會不時傳來由族語唱出全世界都熟悉的優美聖歌。另外,阿里山天主教堂將具神聖性質的祭歌,如迎神曲等逕轉編而成聖歌,「天父」亦以鄒族天神「哈莫」名之,雖有親近部落文化之意,卻難免移花接木、喧賓奪主之議;惟部落文化遭遇西方宗教,經歷多年的互動、互用,大抵已經混融一體,逐漸難分你我,若對許多教義與儀式行為強制加以切割,兩者都可能受到傷害。試舉一例,部落長者領眾人修繕祖靈屋,開工得先請牧師帶領大家禱告,祈求耶穌看顧,賜福順利完工;或者行收穫祭之前,神父召集各家族長老赴天主堂共同行彌撒儀式,以求天主對收穫祭儀賜福;或者信眾用餐前感恩耶穌基督賜下美好飲食等,殆已實質進入部落生活,要抗議去除,大家也會以為突兀。阿里山鄒族聖經福音書的問世,許多族人(尤其是教徒)認為這是鄒族文化、至少是語言的重大成就。但另一方面,祖宗留給我們的語言被用以傳達、詮解西方宗教教義,而原有的祭儀與神話,卻在族語的運轉中逐漸式微與遭到遺忘,如果是這樣,我們就要以戒慎恐懼的心情,面對這樣的族語福音書了。阿里山鄒語成為福音書的用語,以傳播及詮釋的角度看,是擴大了族語意涵應用的範疇,惟由另一角度觀之,西方宗教奧義藉由族語媒介而更深族群內部之被殖民,吾人卻日益疏遠於族群原有的宗教與文化,則鄒族內部之知識份子就有難以推卸的失職之責:族群的經典何在?「新港文書」之於西拉雅族,可以作為阿里山鄒族人的參考。(成大台文所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