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貓眼的世界:鐵娘子與博物館(二)

立報/本報訊 2013.04.18 00:00
■黃懷軒博物館這東西其實存在西方歷史已久,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約出現於西元前280年的希臘,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博物館仍被視為一種高高在上的學術殿堂。真正全面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要算是1677年英國牛津(Oxford)的艾須莫蘭博物館(The Ashmolean Museum),但僅此一例;即便到了19世紀,假如你想參觀倫敦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仍舊得要提前2周寫信去要求參觀並取得許可。

即便如此,英國仍舊是最早正視博物館作為一項專門領域的國家,早在1970年代萊斯特大學就成立了博物館學(museology)的部門(University of Leicester, School of Museum Studies),只是當時的博物館學部門仍舊依附於考古學系之下,學術及研究方向仍舊侷限在人類學、考古學、英國史、自然史、地理學、分類等領域,關於博物館展示、典藏、營運、社會教育甚至是公共關係等領域則是少有著墨。

而當一向養尊處優的「國立」博物館們開始要想辦法養活自己,博物館已不可避免的必須直接面對群眾,更直白的是直接面對「參觀者」,因為這些願意付門票進入博物館的人直接間接的決定了博物館的存續。博物館開始尋求來自各方面的協助,參觀者統計、分析、調查,市場性、教育性等各方面的研究開始蓬勃發展,展示設計變得無比重要,如何吸引參觀者上門成為博物館的重要課題。當然透過市場行銷策略、宣傳造勢等方式在展覽初期依舊可以吸引參觀者上門,但以常設展或是博物館長期經營而言,富吸引力、趣味性及教育意義的展示才是吸引參觀者的不二法門,因為現時的參觀者早已由各領域學有專精的專業者轉變為一般家庭大眾。

佘契爾的政策造成市場的劇烈轉變,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必須由被動的「陳列(Display)」劇烈地調整成對參觀大眾具吸引力及親和力的方向,於是更為靈活、有趣、具主題性、故事性及親和力又不失教育意義的展示方式在整個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發展進程漸漸的成為主要的方向。被奉為博物館展示設計界教父的Giles Velarde在80年代設計了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的恐龍廳並獲得廣大迴響,背後所奉行理論依據無一不是以空間設計、故事性、趣味性及教育意義為圭臬。該展廳幾十年來未有太大改動,每年依舊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參觀者一去再去,不只形塑了現代的博物館展示設計模式,更引起後人提出無數的討論。

自此之後,博物館展示設計變成一門獨特的領域,藉由與博物館主事者與相關研究人員的密切合作,展示設計成為博物館吸引參觀者上門的最佳利器。(展示設計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