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無畏戰火 敘利亞學校堅持營運

立報/本報訊 2013.04.14 00:00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法蒂瑪(Fatima Harmadi)看起來跟大多數孩童沒什麼兩樣。據《環球郵報》報導,這名8歲小女孩有著深色捲髮,臉上掛著甜甜微笑。早上七點,她和朋友開心地冒雨走路上學。她很開心在停課兩週後,又能回到學校上課。「我喜歡我的學校,」她一邊在村子的街道上蹦蹦跳跳,一邊說:「但是當飛機來的時候真的很可怕,我們全都要留在家裡。」法蒂瑪住在伊德利普(Idlib)城郊,當地現在是敘利亞政府軍的勢力範圍。政府前兩週持續轟炸她所居住的村莊,她被迫留在家中。在伊德利普省,只剩幾間學校還在運作。法蒂瑪所就讀的學校還能運作,實在是奇蹟。學校被當成攻擊目標2011年3月,敘利亞革命演變成內戰後,許多反抗軍控制的地區,大多數基礎設施都尚未復原,教育受到嚴重打擊。大多數學校在轟炸和空襲中被毀。其他學校則因缺乏安全防護或教師而關閉。僅存校舍變成反抗軍基地、醫院或其他地區逃難而來的家庭的避難所。法蒂瑪就讀的這所學校,有五百名學生,如何持續營運成為一大挑戰。校長說,學校教職員因責任心,繼續維持學校營運。「許多家庭想要讓孩子繼續讀書。」他和另外32名教師拒絕透露姓名,害怕政府知道這所學校仍在營運,就會把這裡當作攻擊目標。「我們現在讓某些課程停課幾天,來安置難民,等到我們找到當地家庭讓他們暫居後,才會再重新開始上課。」他補充:「但是學校還是要繼續營運。這對孩子們來說相當重要。」阻礙不只戰火,校長表示,他也面臨部分居民的反對,因他們認為學校一直散布政府的支持文宣。他們認為,除非新教育單位奠定新課綱,不然所有學校都不該開放。他表示,為讓居民放心,學校老師還把課本中提到政府的幾頁給撕掉。「我們用這幾頁來包學校午餐提供的三明治。」他笑著說。校長敲敲學校裡的鐘,告訴學生休息時間結束。同學們跑過操場,排好隊。在校舍裡,昏暗的教室擠著過多的學生,學生們共看數量有限的課本。隨著難民湧入這個村子,每天都有許多新學生加入。「我們面臨許多問題。」其中一名教師表示。她是來自北方賈普札維耶(Jabal al-Zawiya)區域的難民。她的家鄉發生激烈戰事。她與丈夫及2歲大的女兒暫住在法蒂瑪的家中。「學校裡沒有電話、沒有暖氣用的燃料。」她表示:「對孩子們來說,教室裡又黑又冷。」這名28歲的教師表示,隨著村裡的情勢惡化,學生們的成績也隨之下滑。「明年,我們的重心放在必要的科目上。」她表示:「今年,我們發現學生很難集中精神,他們十分關注另一個現實世界,特別是當轟炸發生時。」課程是心靈的避風港儘管種種不便和困難,這所學校仍為學生提供規律的生活,每一堂課至少能夠提供一些心靈慰藉,讓學生暫且拋開戰爭中的恐懼。但是,由於其他地區的戰事持續進行,越來越多學校關閉。敘利亞西部鄰近土耳其邊界的休古爾(Jish al-Shugur)區,過去兩個月的戰事讓許多家庭被迫逃往鄰近村莊,17歲的納吉娃(Nejwa)就是其中之一。「學習是我的生命。」她說道。現在她與姐妹一起與另外3個家庭寄住在北部省份伊德利普的小村達庫許(Darkush)中。「現在只剩一片虛無,女孩沒有別的事可以仰賴了。在我們居住的村莊,學校是你唯一可以去的地方。學習表示自由。」社區通力合作沿著邊界更遠處的村莊阿特麥(Atmeh),有三所學校在2011年下半年關閉。其中一間不久前剛重新開學、另一間現在是反抗軍基地、還有一所是醫院。剛剛開學的這一所學校,直到三週前都還是難民營。50歲的前法語老師阿布杜(Abu Abdo)現在是該校新校長,負責把學校從難民營重建為能夠具備教學功能的學校。他表示,整個社區都很期待這件事。「父母們相當興奮,許多人都志願無償到學校來工作。」他表示:「我們沒有水也沒有電,所以許多家庭捐贈柴油燃料,讓我們能夠啟動水井的幫浦,他們還捐錢來讓學校保持運作。」這間學校不只接受其他關閉學校的學生,也接受住在該村的數百名難民兒童就學。為了要容納6百名小學生和4百名中學生,學校每天分成2個時段上課,甚至在穆斯林每週五的聖日都還要上課。「孩子們都很興奮能夠回到學校,這也反映在他們的成績上。」阿布杜表示:「許多以前不喜歡讀書的小孩,現在一堂課都不缺席。」9歲的阿布杜拉(Abdullah)就是其中之一。「當他們說學校要重開以後,我非常開心。」他表示:「我好無聊!我很想念學校,我也想念我的朋友。」回到法蒂瑪的學校,校長敲響放學鐘聲。回家的路上,法蒂瑪突然激動的揮舞雙手。原來是她的父親帶著一把手槍和一把AK-47步槍防身,騎著摩托車經過。他停下來抱抱法蒂瑪,接著又繼續前往附近的敘利亞解放軍基地。「對他們來說,在家也很困難,總是被恐懼籠罩。」一名老師邊陪法蒂瑪和她的手足走回家,邊說。「他們需要規律的生活。這對他們的教育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段時間。這很困難,但是我們不會放棄努力,一定要讓學校繼續運作。」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