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從非核開始,踏上平凡的幸福

立報/本報訊 2013.04.11 00:00
■潘欣榮當福島核災一幕幕的浮上我們眼前,還有20萬台灣人為非核家園走上街頭,提出有別於政黨鬥爭的新公民非核運動時。今日的台灣,或許少有真正的「擁核」人士,但仍有許多「有條件接受核電」的朋友,他們擔憂「電價、供電穩定」,畢竟經濟不景氣與油電雙漲讓許多人難以生活,也擔憂生活的便利因著非核而受影響。替代方案面對這憂慮,反核者倡議積極發展替代能源,並舉德國為例訂下廿年期的建立非核的目標。但「有條件接受核電」者會質疑:德國能能夠非核是因其具有承受高電價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加上與鄰國併聯電網、替代能源才辦得到。況且,今日台灣無論是興建天然氣或燃煤電廠,或增加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比重,往往都會遭遇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的抗爭,造成環評與土地取得的重重關卡,所以加速興建替代電廠,恐怕緩不濟急,更反應的是替代能源政策的幾項弊病:民間發電的商品化「有條件接受核電」者更提出合理的論據,質疑替代或再生能源:首先,今日政府在思考太陽能、風力再生能源時,是以大面積、密集佈建的發電方式。因為這樣才有規模經濟、商業利益,足以吸引民間投資。為了達到此目標,一方面農委會開放優良農地、或曾經投資重大改良設施的「特定農業區」來「種電」(設置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板),這不僅掠奪農地、更與提高糧食自給率的目標相矛盾。另方面像是大型發電風車,在用電旺季的夏季,因無風而無法發電;在用電淡季的冬天,卻大量發電,而台電也需依合約購電、全民買單。此外,像是天然氣或燃煤電廠的發電,因是民營、大型發電廠,所以產生電價聯合壟斷的爭議,更不合理的是,電力運送過程由民營電廠發電、賣給台電、回送家戶,過程中造成大量的耗損,更是一種資源浪費。至於家戶自主的小型發電,卻因先期投入成本高、位置分散,缺乏經濟效益而很難落實。基於上述財團掛帥下商品化的替代、再生能源政策,實在高成本、不實際,所以最好的方式仍是回歸國營的核電!民間發電不必然商品化假如上述說法成立,那麼非核家園就是空想。但事實上,上述說法卻忽略了替代、再生能源發電,除了大型營利式的發電模式外,小型、分散式的替代能源也可發揮螞蟻雄兵式的力量,來支撐民生用電的基載電力。替代能源的生產、維護甚至創造就業機會,來吸收從高耗能產業轉型過程中被釋出的人力。這構想並非空想,而是已經在「古巴」實踐的故事。就讓我們暫且放下世界棒球經典賽中的恩怨情仇、還有對其社會主義背景的刻板印象,平心靜氣的來認識這和台灣一樣位在北迴歸線,常受颶風侵襲,但卻走出有別於德國等經濟強國的「海島非核政策」。(以下參考資料來源,詳見附註1)古巴:棒球之外的非核幸福半個世紀以來,古巴面對美國在經濟、金融和貿易上的封鎖,導致的上千億美元損失。但經濟困窘並未讓他們屈就於「便宜」的電價,在見證車諾比核災發生後,古巴政府毅然中止已興建70%的核電廠,之後仍舊以砂糖貿易換取蘇聯石油,長期仿效美國、發展高度依賴石油的發電政策。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古巴陷入瀕臨經濟崩潰的非常時期,短短4年間GDP降為原本的34%。之後其國會雖通過「國家能源發展計畫」,設定以提升能源效率、國內石油開採、糖業生質能等3大主軸全力發展,但主力仍依賴11座老舊大型火力發電廠,妥善率僅達60%。繼2004及2005年發生全國性嚴重停電後,才痛定思痛展開「能源革命」,具體則體現在「節流」、「開源」兩大策略。節流:有別於多數發展中國家常依賴美國顧問公司、世界銀行規劃的「急速擴張型」能源方案,最終反而導致財政惡化、貪腐和貧富差距。古巴體認到「節約」是改革的首要前提。▲蔗糖是古巴傳統經濟命脈,蔗渣廢棄物常用於火力發電。哈瓦那南方的奎維岡(Quivican)正在採收甘蔗,圖攝於2008年4月4日。(圖文/路透)所以政府不只是拍廣告「鼓勵」家電更新、隨手關燈,而是直接免費發送省電燈泡提供全國民眾更換,就在6個月內,境內9百萬顆傳統燈泡幾乎100%替換成省電燈泡;更透過廉價更換節能家電、配搭舊家電回收,讓2百萬部冰箱、18萬台冷氣機換成新機型。開源:古巴大膽採用在西方國家少見的「分散型能源供應(Decentralized Energy)」政策,這項作法除降低輸電耗損及天災、戰事風險外,由於國土狹長之故,也避免電網設備的投資浪費,更有助未來導入再生能源。在此政策下,又以「提升能源效率、國內石油開採、糖業生質能」等3大主軸全力發展,分散型再生能源供應體系也開始陸續建置。其中,蔗糖是古巴傳統經濟命脈,蔗渣廢棄物用於火力發電的機制十分普遍,裝置容量達478.5百萬瓦,相當於1座核能發電廠。此外,開源政策的重點不僅是絕對電量的提昇、同時也顧慮提昇過程能帶動社會、環境效益的極大化。2006年古巴政府在全國110個自治區裝設1,854座微型柴油發電廠,徹底解決了停電問題;4千具緊急備用供電系統被裝配在醫院、農場、學校等重要據點,可在天災、危急時提供高達500百萬瓦的電力,目前古巴分散型發電裝置容量比例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丹麥。創造多元社會效益而在此分散型再生能源的建設過程,更帶動大量的就業機會:政府派遣工作團隊,深入鄉鎮,分散電源,協助居民安裝再生能源設備,讓太陽能電板、風力發電機設置化整為零,普遍安裝在家戶屋頂,不僅發揮房屋隔熱節能、發電的雙重效益,更朝向併連的社區型電網,真正落實分散型能源供應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教導居民簡易維修與操作方式,延長機具使用壽命的同時強化接受度,而自給自足的發電方式,也降低了居民對於發電廠的鄰避效應。更可貴的是,為了不犧牲經濟弱勢者的用電權,故基礎度數內用戶收費不變,超用才用累進費率。在古巴,能源不只是獨立的政策,更細膩的結合政府的其他重要建設。如他們長年推動教育公共化、並以全國有96所1人學校自豪:為了縮短城鄉差距、不分貧富都能使用電腦或影片教學,所以在全國2,364所學校引進太陽能發電來支應校內電子配備,並獲得聯合國2001年「Global 500 Award」的肯定。歷經3年(2005至2007年),古巴目前分散型發電裝置容量比例高居全球第2,僅次於丹麥。全國煤油、液化石油氣、汽油使用量分別降至原先的34%、40%和80%,並達到18%的減碳成績,這不僅超過京都議定書的5.2%減碳目標,更因大幅節省燃料費用,而間接創造9.5%的優異經濟成長率。「我們拒絕核能發電……太陽才是真正……的能源;陽光對所有人閃耀,沒有人能獨占。」古巴再生能源暨環境尊敬中心(Cubasolar)主任柏裡茲(Luis Berriz)這樣說。辯證的看待古巴經驗今日古巴的替代、再生能源政策,其實已逐步往能源公共化的策略來發展,公共化與國有化、公有化是不同的事。公共化的能源包括三大要件:一是能源生產的資源由「社會承擔」,二是發電機具逐步朝向使用者「民主決策、自主管理」,第三則是「公共分享」的結果;相對的,國有化僅著重社會資源所有權是屬於國家掌控的公有制。古巴雖具有社會承擔、公共分享、以及社區民生用電的部份自主管理,但他們仍缺公共化的關鍵要件──政策執行的「民主決策」,因為在缺乏意見表述自由、公民自決的古巴,仍無法達到此點。反觀台灣,一個民主成就被世界肯定的地方,我們的確擁有「民主決策」的部份機會,也在深化民主過程中經歷更複雜的監督決策過程(核四公投即為一例),但台灣的電業需求、電廠資訊仍充滿著黑箱,甚至再生能源電廠的設置過程,也充滿著資訊蒙蔽、未充分溝通討論(苗栗苑里的風力發電廠設置爭議)。更令人憤愾的是,今日台灣的替代或再生能源生產資源由「社會承擔」,但發電管理、成果分享卻由國家或私人獨占,亦即只有國有化與私有化兩種選擇,但前者無效率、後者圖利財團,皆非人民所喜。什麼是幸福?當能源政策邁向公共化的過程,它已不再是孤立、冷冰冰,由少數政客與專家關起門來的決策。它一方面可創造相當的就業機會,開發人們對發電方式的想像,點燃孩子連結世界知識的笑靨。另方面,它也需面對資本主義下,不斷刺激著人們的各種物質欲望的滿足,所以縱使終結台灣的耗能產業,仍需面對民生用電的成長。但在古巴人的生活中,卻提醒我們降低欲望不是要茹毛飲血、回歸原始生活。因著能源的短缺,刺激人們發展出各種樂活的新生活型態:回到沒有冷氣的球場上較勁,待在大屋簷下、乘著自然微風唱著、跳著、搭起鄰里共同活動的空間,透過共乘重建人際關係……雖然平凡,但卻很幸福。面對能源供給來源的轉變,我們不應只有「勇敢」忍受缺電不便一種選項,我們可以翻開阿嬤的五斗櫃,與家人、朋友共同找尋一套兼具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的樂活方式。能源,不只是消極的安全問題,更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我們期盼,在非核家園當中,我們都能擁有「平凡的幸福」!(台灣公共化協會)附註1:本文關於古巴的電業資訊,主要參考自李秉璋所撰寫的〈古巴能源革命:通往樂活經濟的新原動力〉,刊載於「2011年08月能源報導-國際能源透視」。其次參考自維基百科的「古巴」簡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B7%B4。以及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所著:〈核電公投/擁、反核該信誰 搭辯論平台〉,刊載於2012年3月5日,《聯合報》社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