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再見莫拉克:災難之後,用生命唱出想回家的歌

立報/本報訊 2013.04.09 00:00
圖文■劉瑋婷「如果連回家都不能自己決定,那該怎麼辦?」2012年8月,當時的我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幾位同事,先到秀林鄉採訪蘇拉颱風的受災情形,我記得出發前,下一個颱風將要襲台的消息已經在媒體上發布,我們盤算著要抓緊時間完成花蓮的採訪,要趕在預警性封路之前回到高屏地區,回到我們已經關注了3年的莫拉克災區範圍中。

我在花蓮的採訪與發稿的空檔,接到了屏東縣霧台鄉大武村彭玉花村長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她,劈頭第一句:「瑋婷,怎麼辦?我們真的不能留在自己的部落、不能留在自己的家嗎?」我一時語塞,原來,回家這件事情不是一個完全的權利,而是被限制的、有條件的。這樣的情形卻已經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重複地發生著,進入第4年的雨季。

也許,莫拉克風災當年的畫面震懾了多數的台灣人的心與眼,於是,許多人對於部落的預警性撤離,總是會有「為什麼不撤離?」、「不先撤下來,難道還要國家花錢派直升機去接嗎?」

為什麼不撤離?

當我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我總會想告訴對方:「你知道所有被設定為需要預警性撤離的部落中,並不是每一個部落都被專家學者判定為不安全的嗎?」霧台鄉大武村即是其一,大武村是在莫拉克受災地區中,少數被判定為安全的部落,但專家學者的判定卻不等於居民可以安穩地待在自己的家中,即便,他們備好物資、備好了水,也已經自行將病患、孕婦、年長者先送下山,依然必須被撤離。

另一個霧台鄉的魯凱部落,是位於霧台鄉最深處的阿禮村,阿禮村分為上下兩部落,其中,下部落受風災影響甚鉅,阿禮村有多數的土地被劃入了特定區域,但上部落仍有幾戶人家堅守原鄉,去年的610豪雨之際,我問了阿禮的留居戶古秀慧,她告訴我,他們也會先下山避難,最擔心的是給公路局帶來壓力。「事實上他們一直很努力地幫我們維持我們的聯外交通,我們很謝謝他們。」她這麼對我說。

在去年的610之後,屏東縣的原鄉地區有了幾次預警性撤離,有一次我到安置營區去,一位老人家是這樣對我說的:「我每天都會去看我們部落附近的那個裂縫,從莫拉克風災之後,那個裂縫一直沒有變大,也沒有再繼續坍方。」老人家沒有對我說她有多想回家,她只是說了這段故事:「莫拉克那時候,有一台直升機要進去接人,但是後來在霧台那邊失事,我是搭前一個班次出來的,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於是你知道,老人家的心裡有感謝、有複雜的感受,還有她不知道該如何向外界表達,部落其實沒有如外界想像的這麼糟的無奈。

永久屋切割祖先和文化

但這些片段,依然不足以說服心裡對著原鄉存著擔憂的人,原鄉的人想留在家中,下山的人也想回山上,原因簡單,耕地在那裏、牲口在那裏、祖先、文化在那裏,到了永久屋,勢必得與某些過去的記憶做出切割,但,這談何容易?

曾經有一個官員在公開場合中提到,希望居民不要將搬入永久屋這件事情想得這麼負面,「我們很多人到國外去念書,離鄉背井的,但最後都會適應啊!」但出國念書,總會有學成歸國的一天,當我們能夠毅然決然地背起行囊揮別故鄉,過著異鄉求學生活時,怎會不想家?但你不會因此放棄你的學業,因為你知道,唸完書,家還在那裡,所有的熟悉,都在等著你,這和永久屋裡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在永久屋裡,過去在原鄉自給自足的模式到了平地已經行不通了,首先,居民必須先找出求生模式,耕地不足,生活仍要繼續,於是,在原鄉青壯人口往外謀生的情形,到了永久屋中更是如此,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山林,老人家的不適應寫在臉上,走訪永久屋時,一個Vuvu告訴我們,住在永久屋裡,看著窗外的人車往來,聽著隔壁卡拉OK的歌聲,才讓他不這麼孤單。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裡,有些年輕人感受到老人家對家鄉、土地的思念,在政府規劃的心靈耕地裡種下老人家口中「會笑的花」──向日葵,日前採收,長輩們指著比臉還要大,滿布著葵花子的花對我說:「這個,很漂亮。」

努力生活 等待回家的路

而負擔著家計重擔的人,還須要煩惱生活開銷該怎麼辦,在原鄉種了一輩子的咖啡豆,到了永久屋裡,必須重新找買主,在災難之後,大家都在努力過生活。

原鄉的道路破碎,在寫下這篇稿子的同時又再度發生,4月6日,高屏山區降下大雨,我又再次打電話給大武村長,她說:「沒有路了,涵管被沖掉了。」去年,因為大武村內兩部落聯絡道路中斷,居民自己搭流籠、作吊橋,今年,自己做的吊橋好了,政府修的路卻還是不敵大雨。

不僅大武村,那瑪夏、桃源原鄉的道路都再次發生相同的困境,在莫拉克之後,部落的人很用力地呼吸,唱出生命的歌,然而歌聲卻伴隨著破敗的道路,衷心希望他們的生命之歌,與被大雨沖走的涵管,能夠順著水流流進政府的心中,讓回家的路,不再難行。(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記者)

霧台鄉佳暮村的老人家指著部落在心靈耕地上共耕的向日葵園,迎接在平地收成的喜悅。

在永久屋裡,長輩們平日會整理月桃葉度過在白天的時光。

離開原居地之後,居民改在永久屋門前曬著咖啡豆,人下山了,但產業卻沒有辦法延續到永久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