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狼要吃鴨子的時候,牠兇惡的眼睛閃爍著貪婪的「婪」字;小鳥在天空翱翔,翅膀上浮現美麗的「翅」字;小男孩在迷宮探險,背景出現故宮珍寶《快雪時晴帖》。這是動畫導演劉育樹為NSO國家交響樂團推出的兒童音樂會「彼得與狼…還有巴巴!」添加的創意,讓小朋友在欣賞古典音樂及動畫的同時,感受到漢字之美。 NSO國家交響樂團本周六舉行的兒童節音樂會,將演出兩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普羅高菲夫《彼得與狼》以及普朗克《小象巴巴》。並邀請動畫團隊金奇映畫,為兩首曲子量身訂作兩部動畫,這也是國人首度為古典音樂會創作的動畫作品。 動畫導演劉育樹表示,漢字融入動畫是很特別的嘗試,兩部動畫各有廿到卅個漢字出現,文字在動畫中不是功能性的符號,而是一種紋理,自然而然融入畫面。當小朋友發現這些字時,產生驚喜,進而對漢字美學產生好奇。 《彼得與狼》是作曲家普羅高菲夫的經典作,描述少年彼得到森林裡探險,遇見各種不同的動物。普羅高菲夫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圓號等樂器,分別代表小鳥、鴨子、貓及狼等動物,音色及旋律鮮明,簡單易懂。 動畫團隊以東方水墨風格呈現,並以京劇的生、旦、淨、末、丑角色設定,重新賦予故事人物特性。如彼得是生,臉上畫著大紅色的臉譜,象徵勇敢;野狼則是淨,畫著大花臉,充滿武生的動態;下場悲慘的小鴨則是丑角。 《小象巴巴》是一九三○年代的法國暢銷童書,由繪本作家布朗霍夫創作。當時他的孩子生病,妻子自創小象巴巴的故事,撫慰病中的孩子,布朗霍夫透過妙筆記下並出版,紅遍全歐。法國作曲家普朗克更應小姪女的要求,將故事改寫成鋼琴敘事曲,這次NSO演出的是由法朗謝改編的管弦版本。 《小象巴巴》動畫以粉彩及蠟筆風格呈現,展現童趣。當小象巴巴投入媽媽的懷抱,背景出現一個「寶」字;小象徜徉在寬廣的草原上,迎風搖曳的青草,浮現出草的篆書字體,以及遊、憩、樂等字,點綴歡樂氣氛。 「彼得與狼…還有巴巴!」音樂會六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兩場,由張尹芳擔任指揮,梁坤豪擔任旁白說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