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轉動藝臺灣 台韓文化深度對話

民生@報/陳小凌 2013.04.01 00:00
圖說:畫家曲德義作品。國美館提供。

【文/陳小凌】國美館策畫的「轉動藝臺灣」特展,9日將在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展出,這是首次將台灣藝術自1960年以後的發展歷程,作一完整系統的規劃特展,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邀請國美館黃才郎館長赴韓國共同主持展覽記者會與開幕式,以促進台韓文化深度對話。

國美館長黃才郎指出,2011年國立台灣美術館與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簽訂備忘錄時,他提出雙方以美術史作編年建構,來規畫展覽。2012年由韓國策畫「韓畫流—韓國當代繪畫展」於國美館展出,即是自1960年代迄今的美術發展;今年則由國美館規畫「轉動藝臺灣」展赴韓國展出,也以貫穿1960年代以來台灣美術發展脈絡,藉此開啟台韓文化、藝術的深度對話。

這是國美館繼2008、2010年在光州、2011年釜山市立美術館交流展後,第一次在首爾市立美術館的具規模和兼具美術史的展覽,參展藝術家曲德義指出:首爾市立美術館位於市中心,其前身是日本人蓋的法院,為巴洛克建築,被列為文化資產,是首爾市重要的地標;同時,四月初美術館前正是櫻花盛開的景點,充分顯示首爾市立美術館對此次展覽的重視。

黃才郎表示:台灣、韓國在地理上同處東亞,在近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有許多相似境遇,投射在藝術面向上,皆呈現豐沛的創造力及多樣性。臺灣與韓國自1980年代以來均經歷了經濟轉型後的高度發展,政治上也逐步邁向民主開放,當代藝術也同樣產生幾次形式語彙的轉折並體現多元風貌,兩者間的當代藝術發展過程有著類似的經驗。1957年是韓國當代美術的重要轉捩點,許多現代藝術團體成立,集體成就一波韓國現代美術運動;而1957年也正是台灣「東方」及「五月」畫會創立的年代,相繼而起的現代藝術團體也在1960年代的臺灣激起現代藝術的波濤。現今的臺灣當代藝術,透析的是由臺灣多元文化的複雜性、混融性的歷史過往所堆疊而成的現在。

策展人蔡昭儀指出,徵件以1960年代以來台灣美術重要的創作風潮為軸心,抽樣呈現年齡層位在40歲到80歲之間的32位重要藝術家的32組件作品,除1/2為國美館藏外,其他徵件來自私人藏家、館際借展,也有藝術家自藏,「轉動藝臺灣」涵蓋各個世代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皆強調個人獨立思考,主動而自覺的追求時代性及獨特性,如今也都仍積極的從事藝術創作。從他們的作品,即能一窺台灣藝術自1960年以後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段具有代表性的藝術風格及創作取向,包括台灣美術現代化運動時期發展出來的東方語境的抽象繪畫,以及1970年代以後,在本土自覺的激化下,以在地經驗、社會狀況、兩性觀點、人與環境、自我真實狀態等議題進行創作思考的多元作品。

至於徵件是否能代表藝術家「最好」作品?蔡昭儀指出因館藏有些作品「狀況」不適合出國外展,也有作品受限不得出國,因此選件上是以作品風格和傳承做對比。參展藝術家皆為台灣各領域、流派藝術的代表人物,包括「五月畫會」創始人之一的劉國松、雕刻家朱銘、畫家朱為白、曲德義、林明弘、吳天章、新媒體藝術家陳界仁、袁廣鳴等人,有助於韓國民眾對台灣文化底蘊的認識,提高台灣藝術在亞洲及國際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