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自經區設國際醫療中心 衝擊待評估

中央廣播電台/沈雅雯 2013.03.29 00:00
行政院計劃籌設自由經濟示範區,並在區內設置「國際健康醫療中心」,期盼創造1年新台幣300億的國際醫療產值。未來特區內的醫院不但主攻自費市場,還將進一步開放公司化經營,如此,救人為先的醫院會不會變成賺錢至上的公司?特區內的醫院會不會拉走名醫?醫療商品化會不會衝擊醫學倫理?特區上路前,還有不少問題值得討論。

◎搶食國際醫療大餅 特區設國際醫療中心

台灣的鄰近國家包括南韓、新加坡、泰國都積極推動國際醫療。根據衛生署的規劃,未來在自由經濟示範區、「五海一空」的範圍內,台灣也將建置國際健康醫療中心,計劃吸引國外人士來台接受健檢、醫美、重症醫療等服務,同時也允許民眾自費就醫。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許銘能表示,國際健康醫療中心第一階段規劃以醫療社團法人的型態經營,不納入健保;第二階段將開放公司化經營、允許聘任2成的外籍醫事人員。特區醫院必須繳納許可費,將用來挹注健保。他說:『(原音)這個機構設置的實質嘉惠除了稅收以外,還必須針對盈餘部分繳納所謂的許可費,也就是特許費,可以用來挹注健保,嘉惠台灣。』

為了不影響民眾在健保體系下的醫療品質,衛生署也規定,醫師到示範區內兼職看診不得超過在原本醫院看診的時數。

◎磁吸效應 恐拉走名醫

相較於衛生署的期待,民間醫改團體卻相當憂心。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組長朱顯光指出,台灣目前有許多醫事人力棄守內、外、婦、兒等重大科別,轉做醫學美容,未來示範區內也是以醫美、健檢為主,他們擔憂「救醜不救命」的情況將加劇,甚至帶來更嚴重的人力不足。朱顯光說:『(原音)現在很多的護士、住院醫師他們都離開了四大科、或基本的重症的照護行列,那你現在又新設醫院,如果又是走商業、高薪挖角,一定會產生很大的磁吸效應,我覺得這個醫療體系的崩壞、民眾基本的四大科的照護,我覺得會崩壞得更嚴重。』

◎醫療商品化 侵害醫療救命本質

衛生署計劃第二階段將放寬規定,讓醫院可以朝公司化經營,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對此相當不滿。她指出,醫療的本質是非營利,一旦開放公司化經營,等於變相鼓勵醫院賺大錢,侵害了醫療救命的本質。

滕西華說:『(原音)專區裡面它是用商品在看待醫療服務,當你變成商品化以後,很多不必要的醫療就會介入,這個不必要的醫療會有一個藉口,就是反正對病人沒有損失,問題來了,醫療本身是要病人有需要、有必要才要介入,所以這種醫療的必要性、專業性、醫療非營利的本質,會因為你要追逐利潤而被過度擴張。』

◎「台式隆鼻」吸引人嗎?

曾經在醫美診所執業的外科醫師洪浩雲也說,台灣的醫療品質很好,不過,在醫美領域確實不像南韓已經建立品牌,若想在國際醫療主打醫學美容,恐怕將淪為削價競爭。他說:『(原音)我問你,你有聽過韓式隆鼻嗎?(記者:有)那有沒有聽過台式隆鼻?(記者:沒有)所以問題在於一談到醫美,大家會先想到南韓。去看整形外科的履歷,他們都會寫說曾經在南韓進修。如果是有錢的人想做醫美,他會去南韓做韓式隆鼻還是到台灣做韓式隆鼻?』

對於外界的擔憂,衛生署也並非沒有理解,不過許銘能強調,發展國際醫療產業,可以讓台灣的頂尖人才願意留在台灣,讓醫療產業具有競爭力、獲取利潤來回饋健保。他認為,在各國爭相發展的同時,台灣推動的腳步刻不容緩。

台灣的醫療品質在國際上受到肯定,不過,隨著人口老化、醫事人力吃緊,已持續拉響警報。為了挹注健保財務,政府近年積極開源,企圖把醫療、健康產業做大,然而在創造競爭優勢的同時,也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如何在將產業化、商品化模式套用在醫療時,也能顧及民眾的健康與醫療環境的改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