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社會企業的前景

立報/本報訊 2013.03.28 00:00
左看:前途黯淡

台灣資本主義經濟日益往高度壟斷、集中化的趨勢發展時,社會階級就日趨兩極化,中產階級紛紛往下墜落,其立即的結果就是次貧族不斷擴大。這就帶來了觸目心驚的現象:由於社會弱勢者不斷增加,社會福利的需求負擔日益加重。

但在長期減免稅負政策下的政府,不僅是兩手空空而且負債累累,又哪有多餘資源來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呢?正是在這尖銳矛盾的背景下,所謂弱勢者自力更生、發展社會企業的論調就出現了。

社會企業的願景似乎出奇的完美:政府只要輔導弱勢者從事企業經營,讓他們不僅有就業機會而且可以經營獲利,而讓這就業機會能良性循環下去;這樣一來,政府就不必長期背著社會福利不堪虧損的包袱,企業與一般民眾也不必承擔高稅賦來支應這社會福利。

但關鍵是:社會企業是要投身於激烈市場競爭中,而且須有相當實力擊敗對手才能有獲利可言,但既然是弱勢者就表明了他們是市場競爭的弱勢、被淘汰者,又哪有什麼條件來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呢?

一句話,只要社會企業是在私人資本企業所組成的市場環境中經營,這就註定了社會企業是無法正常獲利的,是無法如其他私人資本一樣的自力更生。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三贏願景

近年來,「社會企業」已成為一個熱門辭彙,政府部門似乎也開始將推動社會企業列為未來的重要施政政策之一。事實上,社會企業至少有3種意義深遠的功能,值得我們大力推廣。

其一,社會企業的根本目標,在於它是為了公益的目的而進行的企業活動。社會企業雖是以企業來組織運作,並投身於市場競爭中謀取利潤,但利潤本身並非是社會企業的全部目的,而是這企業的運作過程或結果是否有利於特定的公益目的,例如提供了弱勢者的就業機會、開發了新的社會福利資源等。

其二,既然名之為企業,社會企業就不僅僅是做公益而已,而是在公益的目標下,以企業經營為手段來造福弱勢者。透過企業經營所必需的各種專業職能來培育弱勢者,讓他們能自立自主,以一技之長透過企業團隊經營方式來開闢自己的人生。

簡言之,這就是讓弱勢者能自己照顧自己,政府在創始階段給予社會企業的必要輔導後,就放手讓弱勢者自己站立起來。這樣一來,政府的社會福利負擔就不會是一個無止境黑洞;弱勢者可自主獨立;整體社會民眾、一般企業更可減輕稅賦來支付社會福利。這三嬴的結果,正是社會企業第三種功能。陳安君/大學教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