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假 國慶晚會 張友驊

兩岸「平潭會議」的政治火花

美麗島電子報/陳淞山 2013.03.27 00:00
上任第五天便參加福建平潭舉行的第11屆兩岸關係研討會的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會議致詞時表示,「我們鼓勵兩岸學術機構和有識之士就解決兩岸的這些問題(指的是政治難題)展開對話,包括適時舉辦兩岸和平論壇,以集思廣義、凝聚共識,促進社會各界關注與思考,為將來進行政治協商逐步創造條件。」

對此,民進黨立即發出新聞稿回擊表示,民進黨向來鼓勵兩岸民間的各項交流,但真正的民間交流應該是來自兩岸公民社會底層的自主需求,超越黨派、無拘無束,不受兩岸各種政治勢力的控制,民進黨鼓勵這種真正的交流。但如果是背後有政治勢力在操控,卻假民間交流之名而行,對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毫無幫助。

言下之意,民進黨似乎認為張志軍主任提出兩岸民間學術機構舉辦「兩岸和平論壇」的說法,是中共背後政治勢力在操控的假民間交流學術活動,根本無助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

事實上,從筆者個人去年至今所參加的六場兩岸交流學術活動經驗,與會學者早就有很多人提出「兩岸和平論壇」的構想,甚至去年三月雲南騰沖的兩岸研討會中出席的前立委高育仁更直接在會議演講時表示兩岸應成立和平委員會來處理兩岸的政治問題。顯然,無論是兩岸和平論壇的倡議,或是更具積極政治衝擊效應的兩岸和平委員會的政治構想,原本就是兩岸民間學術交流會議中所腦力激盪創造出來的「自發性」政治主張,其背後未必是任何政治勢力操控所致,也未必要從這個角度去做政治的解讀,民進黨因為從未積極主動派遣代表參加這些兩岸交流會議,所以,常發生從媒體報導的二手傳播「過度解讀」中共涉台政策的發言或主張,也就不足為奇了。

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首重交流與對話,是透過各種多元模式的直接接觸與交流,來對兩岸主政者的政策方向與政治思維脈絡做各種「政治判讀」,以因應兩岸關係發展的可能方向與變局。這是任何從事兩岸問題工作或研究者必須努力創造機會與條件的「基本工」,也是負責兩岸政策處理的兩岸各大政黨必須積極面對掌握的政治工作。一直以來,中共當局以「反對台獨」為由拒絕與民進黨展開政治交流與互動,僅能接受與個別民進黨人士接觸與交流,導致中共對台事務少了民進黨這個政治拼圖的「缺角」,不僅對民進黨的瞭解容易產生偏差,連帶地,對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思維與方向也常產生誤判或疑慮,誤以為民進黨完全是一個死抱「台獨黨綱」的保守政黨,惡性循環的結果,不僅民、共的政治疏離感更加濃厚,同時民、共交流與對話的政治障礙也是愈堆愈高,這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絕對是一個「致命的傷害」,也是增添阻力與傷害雙方政治互信的政治發展,倘若那一天民進黨能夠「重返執政」,兩岸關係的發展便有劇烈變動的可能性,不利於兩岸關係的正常化與穩定性。

同樣地,對於民進黨而言,因為欠缺與中共的直接接觸與往來對話,對大陸涉台部門的政治主張或談話內容也常常產生過度解讀的政治窘境,容易發生誤判或升高「敵意螺旋」的狀態,這是民進黨的政治盲點與瓶頸,顯示出民進黨「知中能力」不足的缺憾,也証明民進黨的確有處理兩岸事務能力不足的政治隱憂,這是民進黨重返執政的重要政治罩門,也是台灣人民不放心、不信任讓民進黨當家做主的主要因素。

因此,兩岸必須積極展開交流與對話,民、共之間更必須撤除不必要的對話障礙與心結,以發展正常的交流與對話關係,大陸毋須也不必要再以「反台獨」或「認同一個中國」做為與民進黨交流與對話的「前提要件」,民進黨也不用擔心、害怕被中共分化、統戰而不敢正式面對與大陸涉台部門的交流與對話機會,縱使那一天有「兩岸和平論壇」的舉辦或召開,也應積極選派代表與會,表達民進黨與台灣人民的想法與心聲。也唯有如此,兩岸關係發展才能真正走向正常化,兩岸交流與對話也才能真正走上積極且正面發展的新政治里程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