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讓台灣棒球故事說不完

中時電子報/陸銘澤 2013.03.26 00:00
經典賽優秀的成績,果然為開打的中華職棒球季帶來熱潮及話題,不論是開幕戰的觀眾人數、桃猿隊主場氣氛的塑造、五十幾台攝影機的關注和廣大球迷的熱切支持,在在讓人感受到台灣棒球的回春。值此時刻,如何延續這股熱潮?筆者認為除了消極面的「防賭」之外,「棒球文化」的深耕,讓每場比賽都有濃郁的故事性,應是需要各界來努力的事。

文化存在於各個領域的,是生活中各種面貌的呈現,它往往在初期時只是一種習慣,慢慢久了,下一代跟著做,形成為傳承,一些行為甚至具儀式性,而漸漸深化成為了文化。在台灣最明顯要算是宗教文化,它安慰了早年渡過黑水溝來台先民的心靈,更藉此引領後代發展。棒球呢?台灣棒球從日治時期發展,主要是藉由運動來教化殖民地民眾,一開始就身負政治任務;戰後正逢台灣陷入外交困境,它又成為振興民族意識的工具,長此發展,棒球依附政治的特性,形成了特有的棒球文化。

這樣的棒球文化,不管是好是壞,它也總是成形了,因而全台各地不論小孩成人,往往「奪勝」成為唯一標的。在此特質下,一些球員從小被教育只能求勝,不重視道德,倫理成為訓誡的藉口,棒球運動真正的本質被曲解,也讓台灣棒球文化等同於勝負文化。加上緊密和政治牽涉,贏球被捧上天,輸球如喪考妣;進入職棒後,勝的定義轉為利,因而簽賭事件不斷,由於已經形成文化,是整個大環境如此,如何能斷?

只能說,各國都有棒球文化,像美國是休閒享樂、日本是武士精神,很遺憾簽賭成為台灣棒球文化的一部分。其實台灣棒球生態中還是有許多正面力量,如果加以強化這些訊息,形成更深層的文化,當然有機會擊倒簽賭的負面能量。台灣棒界應該推動類似文藝復興的運動,從早期台灣發展棒球的歷史,找回棒球的根本和精神,重新認定球賽定義,更強化球界包括球員、教練及周邊人士價值,台灣棒球正面文化力量才會有深根的機會。

棒球從來不會只是一場球賽那麼簡單,棒球員也不會只是一位球員;他會是大使、會是精神支柱、更會是民族象徵,因此我們對具價值的球員必須給予必要肯定,如建立名人堂。再者,一個球隊有價值在於它深厚的歷史發展和故事;為什麼兄弟象球迷那麼多?它絕不是花俏的行銷活動帶來的,而是因為它結合了老教頭、職業化業餘隊、職棒之父、老中華隊明星等元素而成的球隊。它也可以說是文化濃郁的球隊,因此大家喜歡看它,因為每場球賽都像在說一場故事,而自己都在做見證。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大聯盟紅襪、洋基、道奇及小熊等隊會那麼有看頭的緣故;而咱們的中華隊也是個很有故事的球隊,因此一代一代換過,總是引人入勝,也成為品牌。

說故事還是要靠人(球員),棒球文化要深耕也是要靠這些球員,如何成為一個最有故事的球隊,也就是形成一支最有文化的球隊,必須正視這些資產。而透過重新找回棒球精神、建立球員價值,並使球隊文化逐漸成形,就是我們所想的新棒球文化復興運動。

面對簽賭文化的惡習,我們不能只有消極的藉檢調單位來迎敵!掌握每個球員特質,想想日漸形成的球隊故事,藉著相關活動,甚至給它一個可以說故事的空間(如博物館),來形塑價值球員及球隊文化。不管是基層球隊、業餘成棒或是職業隊,當球員價值被肯定,名人堂榮耀被建立、當故事迷人,球迷願進場,簽賭文化還會有喘息的空間嗎?如果到棒球場就像看一場經典歌劇,而且是完全無法預期結局,你還有什麼拒絕參與的理由?(作者為台灣棒球博物館籌備處典藏顧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