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習近平訪非 政經戰略意味濃

中央商情網/ 2013.03.25 00:00
(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2013年3月25日電)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非,首站選擇建交已久的坦尚尼亞,允加強基礎設施援建,一者要鞏固身為開發中國家盟主的地位,二者也要拓展穩定能源供給的經濟勢力版圖。

習近平上任後,於22日起對俄羅斯、坦尚尼亞、南非、剛果共和國4國展開國是訪問,選擇非洲為首訪地區之一,其中的政治經濟戰略意味頗耐人尋味。

中國大陸與非洲關係於2006年全面加溫,當年舉辦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宣布擴大對非洲援助規模、免除對非洲政府的無息貸款債務、設立中非發展基金等。

數字會說話,中非貿易額2000年100億美元,2012年達1984億美元。中國已在非洲5個國家設立6個經濟合作區。2012年底,中國大陸對非洲直接投資達200億美元。目前有逾2000家大陸企業在非洲50個國家投資。

中國大陸在非洲許多投資是鎖定石油、礦產。有些西方媒體批評此舉為對非洲的「新殖民主義」,認為中國援助非洲建設,主要為掌握石油等能源供給。

習近平今天訪問坦國就表示,願協助改造坦尚鐵路,此舉被視為有助於連接在非洲的中資煤礦。中方還計劃協助坦國開發巴加莫約港,此港是通往中國大陸、中東及歐洲市場的重要港口。

雖然這些都說明了鞏固中國在非洲的能源布局的用意。不過,專研非洲政治的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震生認為,習近平此行訪非,還有很大的政治象徵意義在於「鞏固身為第三世界盟主」的地位。

嚴震生說,坦尚尼亞與中國大陸淵源深厚,中國當初援助興建坦尚鐵路,使尚比亞等非洲內陸國得以把礦產運出國內。此行訪非,首站選擇坦國,顯然有意展現「中方隨時願協助非洲,也有能力做更多」。

至於習近平訪問剛果共和國,嚴震生說,剛果總統民主資歷雖不佳,卻也不像辛巴威獨裁者那麼聲名狼藉,因此,習近平的訪問彰顯大陸援非「不干涉內政」,這正是「北京共識」迥異於「華盛頓共識」之處。

對於深化與非洲的交往,大陸解放軍報曾評論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國與非洲國家有相似的歷史遭遇,長期以來休戚與共,並在許多國際事務中密切配合。」

這篇評論還說:「中國從來不尋求向非洲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中國對非洲提供援助時也絕不附加政治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殊權利。」

習近平此次訪非行程,除了反駁西方「新殖民主義」的指控外,或許還有彰顯「北京共識」的意味。

「華盛頓共識」是指世界銀行、美方為1989年陷入債務危機的中南美洲國家所提供改革對策,包括實行緊縮政策防止通膨、削減公共福利開支、金融和貿易自由化、統一匯率、國企業私有化、取消政府對企業管制等。

美國研究人員庫珀2004年把中國大陸摸索出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稱為「北京共識」。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