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紐約學生的社交生活(下)

立報/本報訊 2013.03.24 00:00
圖文■Kang再來談談主題是喝酒的聚會,很巧,在寫這段的時候,晚上就有一個同學的生日派對。雖然我沒有參加,但拿來當作例子也未嘗不可。以下就用「人事時地」四樣要素來說明。

「人」,主辦人是我同學,也就是壽星。參加人員,是在臉書上廣發邀約出去的,不特定人數的不確定群眾。人數不定,是因為雖然大家在臉書上會回覆參加與否,但有人可能會找其他人來,或是為了種種原因臨時變卦(例如今天溫度只有零下九度),就不想來了,所以不知道會有多少與會人員。我就有遇過在臉書上說會去的有數十個人,最後一個人都不到的。這時候就得看這個聚會有多好玩,主辦人的人緣有多好,再加上下面會提到的地點因素。所以參加的人愈多,就表示派對愈有吸引力,讓主辦人愈有面子。

「事」,這次就是主辦人的生日。和台灣慶生大家吃飯送禮不同,這裡的慶生方式就是現在所提的,以喝酒為主題的聚會。

「時」,晚上吃完飯後到深夜不知道幾點。前面提到,紐約客的聚會不以吃飯為主的,所以自然是約吃完飯後。沒有散場時間,則是因為連參加時間也只是參考而已,像這次的表定寫9點半,但你要是準時9點半到場,大概連主辦人的面也見不到。因為大部分的人不但自己不準時,而且也知道彼此不會準時。最熱鬧的時間通常是11點到凌晨2點左右。在派對裡人們來來去去,有人先走,有人喝掛了可能待到(或睡到)清晨才走,只要酒保沒有趕人,店家沒有關門的話。

講到店家,就跟「地」有關。場地是很重要的因素,距離地鐵站的遠近,裝潢是否風格獨具,音樂品味高不高,有沒有撞球檯、桌上足球或是其他有趣的玩意,都會影響受邀人的參加意願。像這次辦在東村的一家舞廳,不但離學校近,報主辦人名字買入場券又有折扣,這就大大提升了參加意願。

又像去年我的系上辦的萬聖節派對,地點就在學校,場地設施方便熟悉,又沒外人,同學們自己充當DJ和VJ,整個樓層就摩肩接踵地塞滿了人。不過以上這些都只是外加因素,重點中的重點,少了這個就不算是喝酒聚會的,就是有沒有賣酒和舞池。賣酒可以理解,但喝酒為主的聚會又和舞池有什麼關係?那是因為所謂約喝酒的聚會,其實就是跳舞的聚會。

等等,常聽到有人約去go grab a drink,這不才是名符其實喝酒的聚會嗎?沒錯,這種聚會的確會喝酒,但往往是小酌一杯,本質上其實是以聊天為主的聚會,沒有人會在這裡喝到酩酊大醉,反而在喝酒之餘,80%的心力都會放在找話題。然而,如果有人約去舞廳,就要當心了。雖然紐約客們在舞池High翻天,但如果在昏暗閃爍的燈光下仔細看,每個扭動的身體手上都拿著一杯酒啊!

運動總是要補充水分的,所以在音樂鼓動下,燈光催化下,旁邊的肉體散發出的汗水費洛蒙刺激下,酒自然是一杯接一杯灌,喝到不省人事的大有人在。更直接一點,想分辨哪種聚會是喝酒為主,哪種是聊天為主,聽聽音樂聲大小就知道了。想在舞廳裡妙語如珠滿座生風?Give me a break!

酒的渴望

美國人的飲酒文化很有趣,政府對酒的管制很嚴格,年齡到了才能買酒是一定的,但連可以喝酒的地點也有限制,是台灣人所不熟悉的。人們當然可以在家裡喝酒,但是出了家門,就只能在有飲酒執照許可的地點才能喝,而且飲酒許可和賣酒許可是分開的,也就是說,你可以在這個店裡買酒,但卻不能在裡頭喝。人們也不能在街上喝酒,所以我們才會在電影裡看到,醉鬼們從衣袋裡拿出一個用紙袋包著的瓶子猛灌,用紙袋包,就是為了要規避檢查。

再一例,跨年時,紐約客們會喝香檳慶祝,不過想去跨年聖地的布魯克林大橋上舉杯慶祝嗎?這也是犯法的。這種對酒類的諸多限制,根本可以寫成專文探討了,但就心理學上,我總覺得這是對酒類慾望的一種壓抑,美國人其實是很愛喝酒的(還記得禁酒令的結局嗎?)。在舞廳裡,這種對酒類的喜愛,就隱藏在跳舞的行為下得到滿足。所以如果去舞廳,別忘了帶有附有年齡和照片的證件,這點大大小小的舞廳檢查得可是很嚴苛的(另一方面,這也證實了美國人對酒的魔力的矛盾態度)。

說到去舞廳,大多數台灣人不太愛跳舞,也很少去舞廳,總覺得自己不會跳,聽到紐約客邀約跳舞就覺得心慌,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好吧,鼓起勇氣說服自己到國外了至少要試試外國人的娛樂,等到了現場,這才發現會世界上會跳舞的奇才還真的不多,不過凡夫俗子們只要喝了酒,每個人都成了舞王。

我的系上期末展演結束後,在布魯克林舉辦了一場大派對,全系的人都去參加,算是慶祝寒假開始。我有個台灣同學在參加前,大家一起在快餐店吃披薩填肚子的時候(是的,這種聚會也別想會有能吃飽的食物),信誓旦旦說絕不會跳舞,結果入場10分鐘不到我就發現她站在舞池最前面,緊臨DJ的角落搖擺。而且老實說,也根本沒人關心誰舞跳得好,誰跳得不好,只要有酒喝,有音樂,跟著節奏擺就是了。如果你突然清醒了,那就是要再穿過人群去再來一杯的時候了。當然,我的台灣同學還是很上道的,知道在這個場合跳舞只是陪襯,所以她也盡責地把自己灌醉了。

聚會的光譜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了,如果這裡有把尺,左邊這頭是聊天為主的聚會,右邊這頭是喝酒為主的聚會,由左到右,像灰階那樣排列,從地點來畫分,最左邊大概就是研討會或座談會這種學術性的聚會,不但要聊天,還有聊得機智聊得言之有物,左打Dr. Smith,右踢Prof. Jackson。再來就是一般日常生活的閒聊,家庭聚會或朋友小聚,可能有點小酒,但主要還是談天為主,話題不拘,但不代表可以猛聊家中小犬有多皮多可愛這種事,沒人要聽(但聊真的狗或貓反而可以,寵物不但是好話題,也可以拉近有養寵物的人彼此的距離)。再偏右一點,就是在酒吧三五好友喝一杯的場合,兩三杯啤酒,可以談一點言不及義的蠢事,有的酒吧有小舞池,技癢(或沒話聊了)還可以下去玩一玩。再來就是最右邊的舞廳,基本上把自己灌醉,然後在舞池裡補足一個禮拜的運動量。以上各場合並不是嚴格地畫分,聽聽音樂的音量大小和現場酒類的多寡,相信是可以自行斟酌的。

所以,如果有紐約客邀請你去派對,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認識不同人,建立一下自己的關係(connecting)。如果是參加聊天為主的社交場合,視正式程度與否,研討會的場合就準備一下介紹自己的簡單幾句話,一些關於工作的描述。如果是輕鬆聊天的,就談談嗜好,一些最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或更好,研究一下如何用英文說你家小貓最近喝牛奶時有多可愛。而如果是喝酒為主的聚會,記得不要害羞,然後記得帶有照片的護照、駕照等等。(作者就讀於紐約大學)

聊天的社交場合的點心。

喝酒的社交場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