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小黑蚊叮咬腫又癢 北市環保局教導防治撇步

大成報/ 2013.03.17 00:00
【大成報記者黃俞珍/台北報導】您家的小孩常在學校或公園被叮咬嗎?被叮咬後皮膚又腫又大且出奇發癢,致使小朋友無法專心上課及寫作業呢?告訴您這常是小黑蚊的”傑作”,尤其下學期開學,正逢寒冬已過,暖春來臨,正是小黑蚊繁殖常出沒的季節,學校操場旁、公園等小朋友最喜愛玩耍的地方,更是小黑蚊常出沒的地點,如何避免被小黑蚊叮咬?臺北市環保局教您「個人防護」、「環境管理」及「化學防治」三大撇步。

臺北市環保局說明,小黑蚊並非環境髒亂或積水所導致之病媒疾病傳染問題,而是個生態問題,主要因人類開發觀光、大眾運輸工具等建設,使郊區都市化,使這些黑色昆蟲隨著交通工具來到人類居住的環境,近年臺灣休閒旅遊興盛,民眾開車前往有小黑蚊發生的郊區,在離開時也帶著小黑蚊離開。

臺北市環保局建議民眾採「以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於個人防護部分可著長袖長褲及噴防蚊液避免被叮咬,居家環境部分,加裝紗窗、紗門阻絕小黑蚊進入屋內,使小黑蚊無法吸血以阻斷其繁殖。環境管理部分,由於青苔為小黑蚊主要的孳生源,為小黑蚊幼蟲的食物來源,且常在明暗交替且潮濕的地方,如屋簷下、水溝邊緣、庭院牆角、菜園、竹園、茶園、檳榔園等農耕地中發現,青苔可利用刮除、高壓噴水去除或種植密生草本植物如韓國草及鋪蓋木塊、碎石塊等防止青苔孳生。若為小黑蚊已嚴重危害地區,則建議輔以化學防治方法進行環境噴藥,降低小黑蚊孳生密度。

臺北市環保局表示,其實小黑蚊並不是蚊子,是會吸血屬雙翅目-蠓科的「臺灣鋏蠓」,俗稱「黑微仔」,它是臺灣本土原生種昆蟲,一般民眾常誤認為會傳染登革熱等傳染性疾病的白線斑蚊(雙翅目- 蚊科),但白線斑蚊的幼蟲為孑孓,且體長約為5mm,並有斑馬紋路之長腳,相較於小黑蚊之幼蟲為鋏蠓幼蟲,體型也較為小,體長只有約1.4mm,宛如芝麻般的小黑點;小黑蚊不像會傳播登革熱病毒之白線斑蚊,小黑蚊叮咬時不易被察覺,但當感覺到癢時,已被叮咬好幾處且數日不易消退,嚴重時會產生過敏反應;小黑蚊叮咬時間以上午11點至下午3點為主,且喜產卵於青苔上,其幼蟲以藍綠藻等藻類為生,而白線斑蚊則以清晨及傍晚最為高峰,且產卵於積水之環境中,但與白線斑蚊唯一相同處為皆須吸血後才可產卵。

臺北市環保局表示,小黑蚊的防治工作,需要民眾合力協助,並定期自我檢查及清理居家附近陰暗潮濕處、盆栽花圃等避免青苔及藻類生長,做好個人防護,否則密集性的噴藥,亦會造成小黑蚊的抗藥性及生態危害。環保局表示,倘民眾有小黑蚊的相關困擾,可透過1999專線轉分機7260或7258,由專人為您提供諮詢服務。

圖說:小黑蚊常見出沒區域:青苔、明暗交替處、潮濕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