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少點政治 照亮台梵活路外交

中時電子報/鄭閔聲/新聞分析 2013.03.16 00:00
對梵蒂岡而言,外交存在的意義,就是保障全球天主教徒的權益與自由。在兩岸天主教人口差異懸殊下,多年來台梵依舊能在跌跌撞撞之間維持邦交,除了中國不願放鬆宗教管控外,也是因為台梵共同信仰多元民主的普世價值。這一點從教廷歡迎馬英九到訪,再次得到印證。

一九四二年中梵建交時,中華民國還是全中國數百萬天主教徒的唯一合法政府。一九四九年後,因中共嚴格奉行馬列思想中的無神論,禁絕一切外來宗教;身為「自由中國」的台灣,順勢擔綱華人天主教精神堡壘的角色,台梵邦誼堅實穩固。

八○年代改革開放後,中國雖將天主教列為合法宗教之一,卻因堅持「中國人民不得受境外勢力影響」的原則,自行創設獨立教會,不讓中國教區隸屬於羅馬教廷之下。近年梵蒂岡方面著眼於中國境內逾五百萬天主教徒,多次試探與中國發展外交關係的可能,但因中方不願放棄宗教管制,雙方終究無法「開花結果」。

儘管台梵邦誼近年來堪稱風雨飄搖,斷交、降格傳聞不斷,每逢重大事件發生時,教廷表現從來沒讓台灣失望。除了不畏中國壓力,敞開雙臂歡迎我國元首到訪外,八八風災時教宗本篤十六世主動捐款協助,並公開為台灣祈禱,撫慰人心。而台灣在南亞海嘯、四川及東日本震災的慈善作為,也多次令教廷公開讚揚,兩國可謂「意氣相投」。

這次教宗方濟就職,我方將總統出訪定位為單純宗教行程,未大張旗鼓宣稱「外交突破」,正是深知台灣與教廷之間的外交關係,理念契合成分遠高於政治互惠;中方至今沒有激烈反應,除了兩岸氣氛融洽以外,也是因理解教廷宗教先於政治原則。

在兩岸人口懸殊的現實下,梵蒂岡未來勢必繼續嘗試與中國發展外交關係,台灣若想能持續展現慈善精神與人文素養,在這場「不對稱戰爭」保住既有地位,或許將是活路外交的最佳範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