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面對青年貧窮化:用可樂推翻獨裁? NO遺漏的歷史與事實

立報/本報訊 2013.03.14 00:00
■陳柏謙農曆年後新閣上台後,以冷不防之勢主動拋出公投決定核四去留的震撼彈。另一方面,309反核遊行在北中南東四地,則是破天荒吸引了超過22萬人走上街頭,攀上台灣反核運動幾十年來的最高峰。大約就在同一時間,一部以記錄智利人民25年前透過公民投票,否決阻斷了軍事獨裁強人皮諾契特繼續執政之路的電影《NO》,也正在上映中。饒富趣味的是,戲裡戲外,公投議題提出的初衷,竟都不是所謂「人民主權」的展現,反而成了執政一方作為捍衛統治正當性的工具性操作。這部獲得今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片提名的智利電影,機緣巧合搭上台灣的核四公投熱,腦筋動得快的片商索性搭上反核公投順風車,推出貼反核貼紙免費觀影的活動。多少也正因此,筆者在參與遊行後好奇之餘進了戲院,看了這部中文海報上打出「創意救國;用可樂推翻獨裁政權」的應景片。選戰策略 以幸福為號召影片故事發生在1988年,在美國政府全力支持下武裝推翻左翼民選總統阿葉德,建立獨裁政權的皮諾契特統治智利進入15年。為回應國內外日益增加的反對與批評壓力,提出以公投方式,讓智利選民決定是否支其得以繼續連任,為了表面上讓正反兩方都有發聲管道,智利政府同意在深夜時段讓支持與反對雙方透過電視台各15分鐘時間向選民宣傳。電影主角,是一位商業廣告出身,手上正負責「自由牌」可樂廣告案的導演,他被當時反對黨派找來負責公投競選影像拍攝工作。電影中,這位設定為父親同遭獨裁政權鎮壓而流放,前妻又為反對運動積極分子的廣告人,力主在15分鐘的時間內拋棄原先多數反對派所採用暗色調悲情路線,改以商業廣告為師的清新、陽光基調,向選民販售簡單的「幸福」與「希望」,打出「智利,幸福即將到來」的口號。電影鋪陳裡,沒想到,看似去政治化、告別悲情的商業廣告,卻廣受好評,成功激起原本不願意投票的年齡層與族群,最後,即便皮氏政權祭出各種包括攻擊、抹黑手段、威脅恫嚇廣告製作人,甚至最後企圖作票的小動作後,依舊在智利人民對追求「即將到來的幸福」的強大渴望下,輸掉了這場公投,也直接導致政權日後的「和平轉移」。▲電影《NO》劇照。(圖/前景娛樂有限公司)這樣一部在國際影展上頗獲好評的電影,故事鋪陳,確實頗為符合片商在中文海報廣告詞上寫的「創意救國;用可樂推翻獨裁政權」的論點。我們也許可以試圖理解《NO》片不到40歲的新生代導演,希望以不同的角度捕捉與詮釋智利人民在這段告別獨裁之路歷史軌跡;但,影片上映後在智利引發了不小爭議,其中爭議點就在於,對這段歷史如此簡化甚至偏狹的呈現,極為容易讓觀影者陷入錯誤的認知與想像。一篇影評甚至諷刺地稱,《NO》是部「重寫」歷史之作。左翼人士努力被抹煞簡單來說,《NO》將智利當年那場公投奇蹟式獲勝,偏頗地歸功於向選民販售了清新希望的廣告,片中當然還是有不少在首都街頭上抗議而遭軍警痛毆的民眾的畫面,但無論如何,片中很大一部分篇幅都還是放在反對陣營對影像廣告呈現的發想、內部衝突、轉折與呈現上。如此呈現,對於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智利民眾也許還未必能造成詮釋權的壟斷,但,對於身處幾千里外的台灣觀影者而言,卻有著極大的認知上的誤導效果。劇情裡對這段歷史扁平化地描述,很容易就讓人真的以為當初情勢竟就如同好萊塢劇情般,僅透過一個廣告團隊開威能,就足以讓統治智利長達15年的強人政權俯首就範。如此,此前智利人民,尤其是左翼與工會組織在皮氏高壓鐵腕鎮壓之下,依舊展現出驚人的反抗能量的努力,就此遭到隱沒。事實上在公投舉行的1988年之前,即便持續有數不清左翼人士遭暗殺、失蹤或遭流放的命運,智利工人與工會卻還是屢屢發動了成千上萬人參與罷工與示威行動。然而,這些驚人的反抗力量,在《NO》的影像中,卻連跑龍套的配角都沒能掙得。再者,《NO》片對皮氏政權看似戲劇化的下台背景,同樣嚴重缺乏足夠的國際情勢交代。皮氏當年的政變與日後獨裁體制的建立,如今歷史檔案中都已經證實與美國政府及跨國資本有最直接之相關,但事實上,皮氏政權成也美國,其敗也不脫「美國因素」。不少評論顯示,正因智利人民長期對皮諾契特展現永遠無法真正鎮壓的反抗能量,讓美國政府擔憂若持續支持皮氏在智利的血腥統治,恐將再度壯大智利、甚至拉美支持左翼的基礎,反而可能再次鼓動真正左翼反美力量的壯大。此外,冷戰情勢漸淡的國際氛圍,同樣讓皮氏政權失去往昔其對美的戰略利用價值。因此1980年代後,美國政府即一方面對智利非屬左翼的民主派人士頻示好甚至直接資助,另一方面開始對皮氏展開施壓;要求他引進當初同樣在美國授意下所推翻的形式民主體制。事實上,就在公投前後,以美方與資本利益為主的考量與規劃同樣深入正反兩方陣營中,公投反對派陣營為了向美方與軍方示好,主動簽約保證若未來獲勝,將持續與軍方合作,更積極表態爭取智利私人資本支持,承諾絕不會進行任何的國營化計畫,讓美方與智利資方相信皮諾契特下台不會對其利益造成任何影響,而這,也才是公投開票最後一刻軍方倒戈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些《NO》一片中所遺漏的歷史與事實,在筆者看來,反而更應是這場25年前公投背後更值得台灣民眾認識與深思的。然而很遺憾,影片中所見,卻彷彿只是原來在當年民進黨打出告別悲情、快樂希望的選戰策略前,智利「民主派」早已準此打出漂亮一戰了。而當販賣兜售的不過只是口號式的廉價希望時,片尾打出皮諾契特下台邁向民主化後的歷任總統無一不持續新自由主義政策字樣時,也就顯得理所當然而全無違和感了。(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