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老翁肝硬化狂吐血 照護7原則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3.03.12 00:00

國內肝硬化患者比例高,初期往往沒有特別症狀,容易讓人忽略飲食的限制,釀成致命併發症,彰化縣溪湖鎮就有1名罹患肝硬化的75歲陳姓老翁,疑似因水分、鹽分和蛋白質攝取過量,腹水增加,引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和「肝昏迷」,1個月內連續吐血3次,所幸經及時治療才免於生命威脅。

蔡安順醫師表示,肝硬化患者應減少服用不必要的藥物,以免加重肝臟負擔,導致病症惡化。圖中人物非事件主角。

收治該名患者的衛生署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安順表示,陳姓老翁因慢性B型肝炎導致肝硬化,長期門診追蹤肝功能和腹部超音波,日前已手術治療1顆約3公分的肝腫瘤,但春節期間又發生「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和「肝昏迷」等致命併發症,出現腹水、吐血、腹痛、腹脹、發燒和意識不清等症狀。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一旦長期發炎,就會像傷口結痂一般形成纖維組織,引發「肝臟實質病變」,進而形成硬化結節,導致「肝硬化」。造成肝硬化的原因,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酗酒、藥物、膽道疾病等。

肝硬化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常見的是疲倦無力、厭食、噁心、嘔吐或伴隨右上腹部不適,容易被忽略,等到出現腹水、黃疸、腹壁靜脈曲張、胃食道靜脈瘤出血、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或肝昏迷時,常常已經是肝硬化的晚期。

蔡安順醫師表示,根治肝硬化的唯一方式是肝臟移植,但受限於肝臟來源不足,並非每名患者都適用,且上述併發症也很難用藥物根治,較好的方式仍是定期追蹤,施予預防性治療,同時配合飲食照護,阻止肝硬化的發展,降低致命性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肝硬化日常照護】

定期檢查:患有B肝或C肝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應每3個月至1年,接受一次血清學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必要時服用抗病毒藥或施打干擾素治療。已有肝硬化的患者,需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如果發現有胃與食道靜脈瘤時,就要適時給予肝門靜脈減壓藥物,或接受預防性「食道靜脈曲張結紮術」。

減少高蛋白食物:高蛋白質食物經肝臟代謝會形成氨(阿摩尼亞),容易引發肝昏迷。肝硬化患者每日所需蛋白質視病症嚴重程度而定,嚴重者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不得超過60g。

注意水分和鹽分攝取量:肝硬化患者容易因水分和鹽分攝取過量,造成腹水增加,加重肝硬化病症,甚至引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等致命併發症,必要時需予以利尿劑排除腹水。

避免生食:患者的肝功能已受損,免疫能力差,常吃生魚片或生菜等食物,容易因細菌感染,引發發燒、腹瀉等症狀,嚴重甚至導致敗血症。

少吃不必要的藥物:不迷信偏方、健康食品和止痛藥,減少藥物加重肝臟負擔,加重肝硬化的病症。

多吃蔬果:增加膳食纖維,幫助排便。

戒酒:儘速戒酒,避免肝硬化。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0/1195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