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小檔案:何謂學習共同體?

立報/本報訊 2013.03.06 00:00
■黃郁倫「學習共同體」的背景,源自1980年代日本的高升學率,填鴨教育與成績至上的風氣使得學生對學校及班級失去歸屬感,缺乏學習興趣。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佐藤學提出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將地方、學校、家長、教師都視為一個個學習圈,透過相互學習及經驗交換,保障及提升孩子的學習。為了改變單向授課、孤立學習、僵化背誦等問題,「學習共同體」希望透過引導,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及成就,並在探索學習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能力,而非注重成績。空間上,「學習共同體」將傳統面排向教師的學習空間改為「ㄇ」字形座位,方便隨時討論,進行小組學習,但非小組競爭或組內分工,而是每個人在同一起點,一起思考解決問題;不論能力高低,讓孩子在共同學習討論的過程中,都能增加「學習」的能力。教學方式上,捨棄傳統「目標、達成、評價」的方式,以「主題、探究、表現」累積孩子學習經驗,進而構成知識。孩子們經由教師引導進行4人小組的共同學習,是「學習共同體」主要的方式。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帶出學習問題,其次透過小組討論,了解學生思考方向,並不時請學生將小組的思考模式,與全班分享。一方面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讓思考更深入廣泛。班級中的4人小組是一個個學習圈,與全班討論時,更成為一個大的學習圈。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工作是知識的媒介,透過「聽」,站在學生的同一平面學習,同時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融入孩子的學習領域,並給予孩子歸屬感,幫助孩子的思考更深刻。佐藤學期待教師進一步成為「學習專門家」(learning profession),在校內用「省察」的態度,透過觀察其他教師的上課內容及交流,培養自己能力。因此,將教室的門打開,構成教師們的學習圈,也是「學習共同體」的目標。為了維護學生與老師的學習圈,校方應從管理角色轉為支持與保護者。佐藤學主張將學校組織單純化,讓教師能一方面專心於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有時間相互交流,並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加入「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化解家長與教師、學校素來的不信任感,甚至激勵孩子的學習欲望。「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在日本實行已達30年,目前在日本的公立小學、中學、高中有10%正在實行「學習共同體」,約3千所。實行「學習共同體」後,許多學生們漸漸感受到學習的成就,逃學的孩子不再抗拒學校,更積極參與討論表達。也因為家長及地方人士的配合,使學校、地方及家庭的關係更緊密,許多成績遠遠在平均之下的學校,因此達到平均標準甚至高標。成績並非「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但因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而有了真正懂得、了解知識運用的結果。(唐澄暐整理 資料來源:《激發學習的快樂與潛能-「學習共同體」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導入及實行》,作者黃郁倫為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