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天氣轉冷後,台灣中風病例增加一到二成,甚至連前總統陳水扁的腦部檢查中,都發現有小鈣化點,顯示可能曾經發生小中風而他自己也不知情,據台灣第一份本土大規模「民眾中風認知大調查」發現30歲以上民眾有21%曾出現疑似小中風症狀,但是逾半數民眾不知道什麼是中風。
這份調查是由台北市中風之友康復協會委託趨勢民意調查公司進行,調查發現,雖然有高達94%的民眾聽過中風,但51%的人無法正確回答中風的原因,對於哪些疾病和中風有關,也有31.3%的民眾完全不清楚。
目前被認為和中風有關的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六大疾病,但民眾只對高血壓比較有概念,約有63%,但是知道有67%不知道糖尿病與中風有關,70%不知道高血脂可能引發中風。
有82%不知道心臟病會引發中風,更有分別99.7%和99.9%的民眾,不知道頸動脈狹窄和心房顫動可能導致中風,甚至是對於和命有關的急性腦中風,有急救的「黃金三小時」治療期限,卻有51.3%不清楚。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翁文章分析表示,國人對中風防治的認知有待加強,第一要務是在搶救的「黃金三小時」部份一定要知道,如果能及早發現急性中風的徵兆,趕快在中風後兩小時內抵達大醫院、三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恢復效果將會提高三成。
而最近在電視廣告中很紅的「咖麻麥安哪走?(腳麻怎麼走?)」台詞,強調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翁文章表示,有37%的民眾不知道末梢循環不良也是引起缺血性中風的原因之一,大家只知道會引起手麻腳麻,其實末梢循環不佳不只會引起中風,還會引起頭暈、耳鳴、視力模糊甚至勃起功能障礙,這些都是不可輕忽的警訊。
翁文章提醒,中風後不僅復健困難,也可能引起肢體癱瘓及殘障,臨床上發現,由於中風是很大的打擊,臨床上有六、七成病人會憂鬱。早期復健很重要,家屬和親友的關懷支持更是關鍵,特別是合併憂鬱症的病人,更需要生理和心理雙重復健。
69歲的資先生六年前小血管阻塞型中風,在遭受中風打擊後,他還要忍受不會寫字、不會拿筷子、難以走路,到後來天天走路散步,也曾經因為家人為照護他花費數百萬台幣而沮喪,但他努力配合醫師和復健師,積極治療復健,恢復了大半。
不過資先生目前還殘留下語言表達不良及行動不便的後遺症,翁文章提醒,資先生有家族性高血壓,雖然有規律服藥,但可能工作太勞累及喝酒而引發中風,因此提醒高血壓及高血脂等中風高危險群,一定要慎防中風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