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中國收緊銀根 貨幣政策轉向?

自由時報/ 2013.03.04 00:00
編譯許世函/特稿

中國近來透過公開貨幣市場操作,大舉回收資金,這是否意味著貨幣市場流動性已不在?

中國2月19日回購300億人民幣,為八個月來首次,連同計入當週逆回購到期的8600億人民幣,總計淨回收資金達8900億人民幣,創單週歷史新高;而2月26日中國央行又延續正回購操作,實施28天期規模50億人民幣操作。

短天期逆回購 增加流動性

中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透過短天期的逆回購增加市場流動性,因此罕見的正回購引起市場討論。

逆回購被視作中國的貨幣調控主要工具,中國在2月下旬收緊銀根,此次終止標示著中國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出現方向性的變化。

華爾街日報專欄指出,回顧過去,中國銀行業在去年底開展大規模的信貸投放(2012年中國信貸融資規模達到7.9兆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成長了近60%),主因去年6月和7月中國降息推動。

這波信貸擴張趨勢持續,今年1月份包含銀行貸款、企業債與其他形式的信貸融資規模,單月就達到了2.5兆人民幣,創歷史新高。

中國政府似乎不能容忍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遂施行了上述的8900億人民幣資金淨回收。此種收回流動性的功效,相當於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一個百分點。

今年春節後中國資金寬鬆,且通膨壓力浮現,預估中國央行將持續縮緊銀根,今年將繼續維持下去。不過,銀行人士看法認為,此舉並不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趨緊。

東方匯理銀行資深策略師張淑嫻表示,正回購並不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立即轉向緊縮銀根。目前的正回購其實是視為春節後的流動性調整,因為春節前中國釋出較多的流動性(人行在春節前一週淨投放6620億人民幣,規模創單週歷史新高)。

然而,有可能的是,隨著通膨壓力升溫,中國央行仍可能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多餘的流動性,意味非絕對寬鬆。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認為,當前中國貨幣政策可能趨向收緊流動性,不過,在通膨蠢動和經濟下滑風險伴隨的壓力下,為了維繫多方平衡,貨幣調控與去年純釋出流動性相比,已經邁向政策糾結期。

渣打分析報告也顯示,重啟正回購不代表人行貨幣政策趨緊。主因中國自去年後期開始流動性已過於寬鬆。

申銀萬國分析師屈慶也說,中國通膨已連續兩個月超出預期,房價過快上漲也將帶來較大的政策壓力。

鑑於中國過去數月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復甦的步伐正在步入軌道,不過通膨蠢動,食品價格快速上漲,房價反彈壓力增加。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重點將從支撐經濟成長,轉向控制物價漲幅。渣打報告則指出,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則試圖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大量債務 恐成不定時炸彈

整體而言,信貸擴張推動了中國的經濟成長復甦。不過隱憂在於,中國銀行業為中國的基礎建設大量借貸,形成債務不定時炸彈,在同樣債務金額不再能達到相同經濟效益時,將敲響債務警鐘。

這要追溯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推出了規模達5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為資助投資熱潮,中國自2007年每年新發的貸款數量已經增加了三倍多。投資佔中國GDP的比重已經從43%升至48%,該比率相對於任何大國而言創下了空前的紀錄。

此外,中國債務佔GDP比重呈現飆漲。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中國公共和私人部門債務總額佔GDP比率突破200%關卡。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新興市場部負責人Ruchir Sharma表示,這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是空前的水準。此外中國債務增速過快,成為金融危機的預警,中國越來越多的信貸資金流向房市投機行業,中國約有三分之一的銀行貸款提供房市或受到房地產業支撐,與美國2007年的水準大致相當。

中國央行當前收緊資金的意圖在於實施打房政策,並壓制通膨,然而並不意味著中國將終結寬鬆貨幣政策。

不過清楚的是,中國央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以取代調降存款準備率,並藉由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操作,促進經濟復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