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籍軍伕回憶錄 見證二戰

中央社/ 2013.03.02 00:00
和平戰火系列1-6(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2日電)台灣農民郭天祿21歲時被日軍徵召到南洋當軍伕,沒受過完整中文教育的他,晚年以中文寫下8萬多字的回憶錄「和平戰火」,見證太平洋戰爭。

郭天祿是高雄旗山人,畢業於旗山第二公學校(旗山溪洲國小前身)高等科,受過8年日本教育。

1943年7月,21歲的郭天祿被徵召到南洋當軍伕,從高雄港出發,歷經馬尼拉、帛琉、新幾內亞、安紋、馬加撒、爪哇、峇里島等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郭天祿以戰俘的身分,先後滯留峇里島、新加坡的集中營近1年,直到1946年7月才經由香港返回台灣。

1997年郭天祿75歲那年,因硬腦膜出血開刀,才正式放下鋤頭,將農地轉租給他人耕種。雖然他手術後復元良好,子女也希望能接老人家同住,但他卻不願離開故鄉。

郭天祿之子、國立嘉義高中退休教師郭大同說,他的父親一生勞碌,放下鋤頭後,無田可耕,生活頓失重心,因此他鼓勵父親將50多年前的南洋歷險寫下來,以「筆耕」代替「農耕」。

但是,沉默寡言的郭天祿,對於兒子的建議,不置可否。有一次,郭大同回旗山老家,父親要他去買幾本筆記簿,沒想到,不到9個月,郭天祿就寫了滿滿幾本筆記簿的「南洋軍旅回憶錄」。

郭大同說,父親只有日本公學校高等科學歷,相當於現今國中二年級程度,沒有正式學過中文,卻能以流利的文筆,以中文寫出高達8萬多字的回憶錄,令他非常訝異。

他說,當年父親將滿滿幾本筆記簿攤在他面前時,他只能以「目瞪口呆」來形容,而且第一本筆記簿扉頁,還有父親手繪的地圖,清楚標出經歷過的南洋島嶼、路線。

郭大同表示,他父親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戰後孑然一身回到台灣,甚至辛苦存了2年多的軍餉,也全被負責接管的英軍沒收,8萬多字的回憶錄,全靠記憶寫成。

郭大同說,他仔細閱讀父親的回憶錄,發現當年南洋風光、事件、人物歷歷在目,成書之後,他曾跟學校同事說,這是他76歲老爸寫的,但幾乎沒人相信。

他說,父親沒有受過中文教育,卻能以中文流利寫出文章,這是他們兄弟姊妹心中最大的謎團,他們只知道父親的日文很「溜」,卻從未聽說父親會寫中文。

由於郭天祿生前從不提起他是如何學會中文,且在回憶錄序文也提到,「寫中文是很不如意且拙劣,要充分描述表達出來,真是有力不從心之憾…」,因此郭大同認為父親的中文是自學而來。

郭大同表示,父親雖然是個農夫,但農暇時,經常手不釋卷,尤其看報紙時,對國際形勢非常關心,閱讀父親的回憶錄,也可以一窺東南亞諸國二戰後的演變。

在兒子的鼓勵下,郭天祿在77歲那年,再度提筆,以日文寫成「峇里島遊記」一書,內容與「南洋軍旅回憶錄」相似,但略有不同。

郭大同說,父親的回憶錄原本要以「峇里島遊記」為書名,但他認為這會讓讀者誤以為是一般的旅遊書,經父子商議,最後以「和平戰火」為書名,副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老農夫的南洋軍旅回憶錄」。1020302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攝 102年3月2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