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蛇年的媒體備忘與希望

立報/本報訊 2013.02.28 00:00
■許峯源年節到了,許多蝸居台北的異鄉人趕著火車回家吃年夜飯,不過在台北火車站等到的不是火車,而是一群關廠工人於此臥軌。關廠工人連線在2月5日在台北火車站臥軌,不只是一時的事件,而是聯福製衣、福昌紡織電子以及東菱電子等,許多在1996-98年遭資本家惡意倒閉的員工自救會所組成,累積了十幾年的不公不義,則選擇以臥軌的方式喚醒社會大眾注意並要求政府正視問題。以聯福製衣為例,其老闆李明雄欠員工1億4千萬資遣費與挪用勞健保費用。當年聯福自救會也曾發動臥軌行動,施加壓力於勞委會,而勞委會以代位求償的方式來回應。幾年下來,勞委會無法從資本家那邊把錢拿回來,卻要轉頭跟手無寸金的勞工們連本帶利地討回這筆錢。有人稱這是台灣版悲慘世界,讓人覺得這陣子要上映的悲慘世界預告片播得特別適切。當天在網路上,照片、討論漫溢在塗鴉牆上。幾天之間,許多評論出現在部落格、報章投書等地方。論及手段影響「社會觀感」、行為過度激烈導致旅客權益受損云云。撇去其他的不論,「社會觀感」跟媒體有密切的關係。事件能否廣泛地傳播,必然要大眾媒體、另類媒體或社群媒體的傳佈,才得以影響「社會觀感」。誰代表「社會觀感」列舉幾個過去關廠工人連線的街頭抗議行動,去年8月,他們重回16年前臥軌處,在台北車站月台靜坐。去年9月10日,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在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前大劈棺、燒紙錢受阻,乾脆灑冥紙。11月,以行動劇呼應經濟學人的「馬,笨蛋」一文,跑去國民黨總部送打狗棒。半年多來,其實關廠工人連線在許多街頭行動中組織、露面。那時候,則沒有那麼多人在談「社會觀感」,也沒有人談他們行動背後的理念或訴求,或者,許多人根本也不知道這是怎樣的團體,為何而生、何時出現。▲不滿勞委會提出的補貼貸款方案,關廠工人2月5日晚上佔領台北火車站第三月台,並跳下月台臥軌。16年前,東菱電子、聯福紡織、興利紙業等工廠陸續倒閉,在關廠工人激烈抗爭後,政府提出「關廠歇業失業勞工促進就業貸款」,給予關廠工人退休金、資遣費;不料16年後,政府沒有向資方追討,反倒向關廠工人討債,關廠工人氣得大罵:「無能馬政府,討債拼經濟!」再度選擇臥軌,表達對政府無能的怒氣。(圖文/許純鳳)過去這些行動,都沒有這次臥軌行動受到主流媒體矚目,四大報皆以臥軌的新聞為隔天的頭版頭條。沒學過新聞的人也可以猜出幾分,新聞價值的選擇裡其中一項是「衝突」,衝突越大,新聞越有價值。戲劇張力強、衝突一觸即發的場面,則能夠吸引到主流媒體注意,進而大篇幅報導。媒體大篇幅報導,則能夠讓更多人知道,社會底層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事情。然而,社會運動中街頭抗議行動的「衝突」成分往往受到媒體的過度彰顯,導致重要的訴求消失,誰是誰非,不一定是媒體最關心的。過去關廠工人連線的行動,沒有引起媒體的注意,也就無法達到喚醒社會大眾意識的效果。這次,雖然登上四大報頭版,但新聞集中在「衝突」面向上,多在乘客對於導致火車誤點、回家遲了這些現場的對立描寫出來,而非集中在政府、資本家與勞工間的不對等關係。而關廠工人連線的「社會觀感」,也在媒體的大幅報導中下降。因此,許多人將來要討論「社會觀感」時,可能需要將媒體的因素納入討論範圍。誰有資格上媒體從上討論,只是點出媒體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本就複雜,社運團體需要媒體來提高社會大眾對於特定議題的注意力。不過,也不是議題「重要」,媒體就會報導,而是需要找到新聞價值的施力點。社運的衝突場面、行動劇等重要新聞元素,常常是報導的焦點,卻無法保證社運的「嚴肅訴求」得以在媒體中彰顯。尤其是弱勢族群要上媒體本就難,他們不是嚴凱泰,說一句「用蘋果的是……王八蛋」就可以上新聞。比較極端的例子,相對於關廠工人連線這樣辛苦地求取曝光,半年內的諸多活動,直到這個月的臥軌,才引起大眾關注。農曆年前,從2002年開始即有報紙報導的「鴻海尾牙」,至今逾10年,每年都會或大或小地佔據報章雜誌版面或是電視新聞時段,多少個千萬富翁一夜誕生、郭董與林志玲共舞之類的軟性「尾牙新聞」,近年多了宏達電hTC的尾牙,王雪紅對員工說些激勵話,加碼多少獎品等等,相信這些新聞對於廣泛的社會大眾並不陌生,畢竟媒體每天產製這類新聞,權貴人士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是通通被媒體呈現在眼前。雖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對於這些上層階級有利。但他們不用臥軌、製造衝突來吸引媒體目光,爭取上版面得機會。他們對於媒體的影響力,或是發言權,早就大過於其他平民百姓、弱勢階層。所以,要「好的社會觀感」對於一群躺在鐵軌上爭取權益的人,必是要耗費一番功夫才得以達成。從「臥軌工人」的一系列媒體現象來看,關廠工人在多數主流媒體的長期失職中,再次成為「社會觀感」的犧牲者。原本期待媒體得以讓不同的弱勢群體擁有發言的機會,讓社會大眾知道其生命經驗與掙扎,像蘋果日報「人間異語」專欄則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尋訪在不同社會運動中努力的人,為台灣經濟奠基的勞工朋友,或在性產業中深受污名的性工作者。然而這種嘗試,版面小、也少有媒體持續關注、報導。相關的資訊,常常得仰賴非主流媒體、社群媒體的資訊流通,才能一窺事件面貌。前一陣子HBO影集「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有段台詞,描述一個民主社會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讓擁有選民們擁有充足、透明的資訊。媒體正是擔任傳播資訊的重要角色。台灣作為一個民主社會,新年新希望是期待一個更好的媒體環境,製作更好的內容,更能夠呈現社會多元、不平等的面貌。(傳播學生鬥陣責任編輯)媒大事抗強制裁員 BBC新聞人員罷工24小時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不滿管理層自2004年來一系列強制裁員的作為,溝通後未能達成協議,決定自當地時間2月18日12時開始,展開24小時的罷工,要求資方暫緩實施裁員計畫6個月。該行動可能影響英國本地及全球BBC節目的正常播送。「英國記者工會」(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NUJ)近年來密切關注BBC的裁員計畫,並主導此次罷工行動。BBC中的NUJ成員指出,近年來資方成本節約的計畫已影響到BBC蘇格蘭、Five Live、亞洲網絡(Asian Network)和「世界新聞網」(World Service)等國際媒體部門,目前已精簡近7千個工作崗位,且預計將繼續裁員至少2千名。強制性的裁員將造成BBC的新聞與節目品質受到損害,工會表示對高層的決策感到非常失望,將動員BBC中上千名記者工會的成員進行罷工。而BBC高層則回應表示,了解員工的不滿以及該計畫對BBC節目製作可能造成的影響,但仍對罷工事件感到遺憾,承諾將繼續與勞方協商,並協助受裁員影響者尋找新的工作。英國記者工會成立於1907年,成員多達3萬8千人,在新聞、公關、自由撰稿、出版及廣播等各類媒體產業皆有分支的理事會,成員為自由參加,每月須繳納至多近台幣1千元的會費。除代表勞方與資方進行談判或協助進行法律行動外,更常組織集體罷工作為手段,凝聚較強的力量來維護新聞工作者的權益,乃至於新聞產製的品質。在BBC近年來的裁員行動中,英國記者工會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雖然不能使員工悉數留任,但也爭取到相對優厚的遣散條件。英國記者工會是英國總工會(TUC, Trade Union Congress)的會員之一,英國對於工會的組織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英國總工會目前仍有超過7百萬名會員以及近60個工會會員。社會大眾對工會有相對深厚的認識,在英國的政治環境中也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記者工會在英國眾多產業工會中並不算是特別突出,但新聞工作人員們清楚的勞動意識,在英國記者工會積極健全的組織規劃、以及動員能力的運作下,往往還是能有效地支援個別的勞資糾紛,或主導集體的抗爭行動。反觀台灣近來媒改運動中有關勞動權的部分,論者普遍認為台灣新聞工作者勞動意識低落、資方計畫性地打壓,是導致記者工會難以成形的主要問題。參考英國的例子,再反觀台灣的新聞媒體改革以及近日引起熱烈輿論的工運議題,除了工會內部的組織擴張、策略聯盟與積極動員外,也許需要同步加強的是台灣社會大眾對於勞工運動的認識及支持。(林昱/傳播學生鬥陣責任編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