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台南紅球 賞櫻

台灣躍進:選改有助於更清晰穩健的教改

立報/本報訊 2013.02.28 00:00
■選制公辦化改革研究會教育之所以被稱為國之大計、百年大業,在於其不只是「培養適合從事某某行業的人才」,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國民養成思維模式與言行習慣的重要影響來源,更關乎未來社會之樣貌。也因此,即便未生育子女者依然有許多人對教育問題積極表達各種意見。也因此,自90年代以來,台灣的教育制度發生了歷經多次變革,其項目包括法規、師資、教科書、學制、財政等各方面。這些變化的發生除了歸因於公民團體的倡議,更不能忽視社會各界對當下教育制度的不滿聲浪所形成的支持力量。因為若單憑部份公民團體的倡議而無輿論支持,顯然不足以催生這些年以來的各種制度變革。雖然這些教改政策皆在一定程度上立基於社會各界的期盼,但是,綜觀20餘年來的教改政策軌跡,卻不難發現:許多政策的施行過程充滿了跌跌撞撞、朝令夕改的痕跡,甚至部份政策還被批評為「改了比沒改還糟」、「背離改革倡議之原始精神」。更令人咋舌的是,翻開近年來各類選舉的候選人政見,教育相關政策竟然鮮少被列為主要政見,少數提及者,所主張的內容往往也僅止於「如何修改升學方式」、「如何調整教育相關預算之挹注對象」等等,鮮少涉及「學什麼」、「如何學」、「如何使立意良好的改革理念被充分落實」等更貼近教育內容與教育現場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教育現場之事,更關乎教育改革政策的成效,理當在選舉的過程中就開始被討論,但何以在各種選戰中,前述諸多攸關教育內容的重要問題鮮少成為討論重點?▲教改總體檢論壇2012年5月16日表示,一路以來教改政策荒腔走板,因此發動連署,訴求十二年國教不抽籤、不將各校免試入學比例入法等,要訂定公平且完善實施方案。(圖文/中央社)重要原因之一,在於現行選制對「候選人政見」的要求不但稱不上嚴格,甚至可說毫無規格標準可言——現行選制下並不要求候選人有出席「政見發表會」之義務,更不要求候選人提出完整、具體且包括執行方式的政策方案。因此,候選人只要有把握憑藉其人脈、金脈或知名度爭取到選民「投票那一刻的支持」即可勝出。即便是總統大選中公辦電視政見辯論,候選人一方面必須爭取「表演效果」,另一方面,電視辯論的場次與時間,根本不足以讓候選人充分、細緻的陳述其關於各部門的政策規劃內容,頂多只能抽象、概略地提出其政策主張,更遑論個別領域政策的詳細內容、政策效益以及其規劃源由、施行方式、預算來源等重要環節。也因此,許多教改政策在剛被候選人提出時,常能博得選民好感,但實施之後卻往往「不如預期」——這未必是政策施行內容不如預期,而是從選舉過程開始,關於政策的「預期」就含糊不清、充滿各自的想像。因此,若要讓未來的教改政策及早被社會各界「認清全貌」、不再含糊反覆,透過選舉制度的變革來要求候選人必須提出確實完整的政策方案,將會是關鍵之一。關於選制公辦化改革研究會選舉制度,既然維續了現有資產階級專政、藍綠壟斷、地方派系及一切令人們批評、厭惡但無力改革的現狀──多為長期沈痾弊害,所以,選舉制度就是台灣一切問題的根源。台灣所有矛盾,無不與選舉制度相互鞏固、相互支持、相互依賴、相互滲透。選制改革,是台灣一切改革的總開關,開啟,一切改革也隨之大步前進。「選制公辦化改革研究會」之成立,即是為選制改革運動的發韌,為台灣改革力量開闢一條康莊大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