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再見莫拉克系列:從莫拉克回望生命的擁有

立報/本報訊 2013.02.26 00:00
圖文■換日線還記得3年半前大雨的夜,屋裡的小雨也滴滴答答地下,能接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場,雨沒有漸歇的景象,網路上焦慮的訊息也像雨一樣不斷衝刷而來。我坐在電腦前,巴不得要那些一再轉貼的訊息,能夠稍作停頓,別外頭下著大雨、屋裡下著小雨,連同網路上都是大浪。

雨下了幾天,也不太記得,只記得在漸小的雨勢中,我與母親站在街頭等垃圾車時,滿街凌亂的景象,伴著街坊老少沒有表情的面容,我以為那已經是很灰澀的畫面,直至我進入旗山、走到什麼也沒有的小林村,才曉得那日的街頭,還算是溫暖的擁有!

走進災區 生命轉折

如果說,每個人都要有一些生命轉折處,莫拉克肯定是不少人的。

2009年9月,當車子開在離水面很近的旗尾便橋上,我正處在一個未知未來的點上,可能徬徨、可能無措,可能無法如同遭莫拉克摧毀家園的人那樣,卻很清楚是帶著那般焦慮的心情,遙望遠方卻畫不出未來的藍圖!

我隨著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走進甲仙、杉林、甲仙小林、六龜、寶來、茂林……我看見一幕幕的殘破和無法想像的情景,卻不斷感受著,那些在這裡失去家人、家園,以及來到此幫助重建的人,散發出來的能量。

與其說在當時以一個「也算是進入災區幫忙」的角色來形容當時的我,還不如說是一個對未來茫然的人,從這樣的一次「幫忙」中,得到更多勇往直前的能量。當我望向那些哭天喊地也換不回來的山林、大地、家人、房舍,再看見重建路上那些陪伴者和勇敢努力著的人們,突然驚覺自己還擁有很多,只要還願意爬起來,就還能前進。

2010年1月,在我撤離美濃住處,結束那個「也算是進入災區幫忙」的角色以後,除該年8月,我將在每週三至安置4所小學的和春旗山校區的「藝術陪伴」活動(註1),所拍攝的照片出版成《一週大事》,以及後續送書到4所小學以後(註2),我便漸漸地不再提起,曾經我在那裡,被視為一個「幫過忙」的角色。

每一次看到那些從災難發生時就在那裡持續至今的人,我就不願意再提起任何關於自己曾做過的事。我依然相信,是這些人幫了我,而我只是在剛好的時間,做著剛好(或者不一定剛好)的事!

時隔3年半,關於「重建」這個詞,早已在我心中轉換。

重新反省 珍惜擁有

重建的路很長,它不是將壞掉的東西修好就好,也不是把觀光人數找回來、衝上一個漂亮的數字。重建更代表著,重新建立起各種不同的想法,如何珍惜生命的擁有、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反省那些曾經的破壞和許許多多貪婪,並且相信時間在生命裡的累積!

重新建立起一個地方的樣貌,需要的不是急欲端上檯面的績效。那必須是如同那些不離不棄的人們,一點一滴建立起來有形(房舍、道路)及無形的(共識、信念)種種,漸而形成足以被傳承的文化及歷史。

時間,是最棒的魔術師,在往後的日子裡,每每回望一次,總能點點滴滴地將走過的路記憶清楚。只要堅信著相信這樣的累積,每一個腳步的踩踏,終會越來越穩。也會在每一次看見還在努力的人,真心的謝謝他們一直以來的付出。

重建的路還很長,無論是莫拉克災區還是台灣其他的地方,終究我們都必須時時刻刻以最謙卑的方式,修去我們的自以為是,強壯我們的勇氣和自信,才能不斷地在面對變化時,建立起屬於未來的樣貌。

不要再見了,莫拉克!(自由工作者)

註1:2009年9月與台北愛樂管絃樂團於每週三下午至和春旗山校區進行音樂表演及陪伴。

註2:2010年8月8日出版《一週大事》,以認購的方式發行,未販售,目前全國圖書館可查詢館藏。2010年11月送交4所小學。

▲重建後的新旗山橋。

▲風災後旗山橋遭大水沖斷,只能行走溪底便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