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冷眼集》人民決定核四存廢 此其時也

自由時報/ 2013.02.23 00:00
記者鄒景雯/特稿

核能發展在台灣,爭議有四十年,核四廠的興廢,從無到有,沒有一天是安靜的日子。舉凡公共政策,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因此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台灣要不要有第四座的核電廠加入商轉?要由公民討論後產生共識,箇中不存在民粹問題。

有關核四的政策辯論過程,二○○○年的行政院長張俊雄宣布停建核四,可以作為一次對照座標。當年的社會氛圍與十三年後的今天比較,清楚顯示主流民意已經呈現大幅轉向,過去認為的最優選項或無從選擇,現在逐步面對挑戰。例如,核電是不是最乾淨、最廉價的能源?廢核是否必然阻礙經濟、民生凋敝?在科技發展與民智大開下,大家知道這是一個配套問題,於是公民討論日趨多元,不再陷於狹隘的絕對論。

日本民族性的「龜毛」世界有名,在嚴謹的作業程序下,仍然讓大家看到,即使是「萬一」的發生機率,其代價是不可挽回的。德國是非核國家,同步也成為全球再生能源產業的龍頭,生物自己會尋找出路,這句話當然適用在公共政策選擇的面向上。

最近,新內閣才剛組成,馬總統就宣布「核四一定要蓋完」,國民黨立委亦稱「先蓋完再說」。箇中最大的理由是:核四興建至今已經斥資超過二千億元,如果停擺將遭受鉅額求償,影響國際信譽。

撇開一切,單就簡單算術來說,核四歷經第五度追加預算,台電的管理不善必須接受檢討,這次要再追加四六二億元,沒人保證是最後一次,若毀約,賠償是一百億元,兩相比較,何者比較貴?況且,國際合約重點在照章辦事、履行承諾,停建若不賠償,才有國際信譽問題。這些皆不構成拒絕公民社會參與的擋箭牌。

核四廠經過廿年的醞釀,已經累積出足夠的能量,到達了全面反省的臨界點,由人民共同決定存廢,此其時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