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中美兩強會為爭霸而開戰?評布熱辛斯基的「低強度衝突」

立報/本報訊 2013.02.21 00:00
■俞力工(寄自維也納)2月16日《紐約時報》英、中版同時發表了曾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地位顯要的地緣戰略家茲比格涅夫•布熱辛斯基的一篇短稿,題為〈中美兩強不會為爭霸開戰〉(按,英文原標題為Giants, but Not Hegemons,譯為「中美兩強不會為爭霸開戰」顯然不妥,應改譯為「中國、美國,巨而不霸」)。文中,布老試圖調整美國輿論界「恐中、貶美」的態度,著重強調美國具有繼續承擔「國際衝突調人」的計畫與能力。低強度衝突的教父就「調人」所起的「排難解紛」作用而言,本人以為首先有必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國際政治狀態做一簡單勾畫。「以夷制夷」其實並非中國所專美,西方近5百年的擴張史也絲毫不遜色,甚至將該策略反覆運用得淋漓盡致。只不過,處於20世紀,當西方喪失許多殖民地、又難以割捨部分經濟利益之時,「拉一方打一方」(play off one power against another)或者「以夷制夷」(play one barbarian state against another )都不允許掛在嘴邊,因此便產生了以「低強度衝突/戰爭」(low intensity conflict / war)出現的「雙關語」(doublespeak),以代替難聽的「以夷制夷」。▲上海日本領事館附近,聚集持國旗的抗議民眾,圖攝於2012年9月18日。(圖文/路透)低強度衝突的手段繁多,包括培訓對手的對手,向反對派提供軍事裝備、情報、財力支援,進行反顛覆、情報戰,挑撥民族、宗教糾紛,支恐又反恐等等不一而足。對台灣而言,1950年代由美國埋下「台灣地位未定」的伏筆,借釣魚島挑撥中台日關係,甚至在有限度衝突範圍內削弱三方實力、提高軍售,均屬同一戰略部署。鑒於此,所謂「調節中日衝突」也必須在「維持低強度」的上下文範圍加以審視。布熱辛斯基是「低強度衝突」的教父,80年代甚至是培訓巴基斯坦、阿富汗恐怖主義組織以打擊蘇軍的總設計師。歐巴馬上台後,立即一改小布希的單幹、蠻幹作風,實施「以夷制夷」的「多邊主義」政策(也是雙關語),便是聽從了布老的建議。如今,當美國的一系列反華部署(從南海、西太平洋到整個非洲大陸,從妖魔化有毒玩具到反傾銷)引起輿論界的反華情緒高漲時,他拋出這些文字意圖掩蓋美國的責任,同時又把罪責推諉到「無一盟友」的中國身上。其實,中國無盟友,也正是因為美國利用特殊地位與能量,把那些周邊國家玩弄得團團轉……。這方面只消觀察印度、越南與緬甸近年的動態便一目了然。地緣政治的神秘三角關係地緣政治領域,有個「神秘三角關係」,也可說是「三角鐵規律」,即最強方永遠、自然地與最弱方一道夾擊次強方。美日對中,蘇印對中,中巴對印……除了極少數分裂國家外,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例外。此鐵規律背後的鐵規律則是,這種「合縱連橫」的主動權永遠掌握在最強方手上;至於次強方與最弱方,則一向是被動地接受擺佈。過去,冷戰時期有兩霸在幕後操縱。後冷戰時期,美國則是唯一大玩家!布老口口聲聲美國「無意統治亞洲」,卻隱瞞了美國趁東歐陣營瓦解的機會,執意鞏固全球的領導地位。除此之外,他還指出「中美之間不存在意識形態的衝突」。這點,本人絕對贊同,因為地緣政治本來就是以國家、集團利益為依歸,根本就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無論對手的意識形態如何改變,該圍堵的對手還是該圍堵,該削弱的敵人還是該削弱,該佔有的資源也必須快馬加鞭;中國人的政府,不論是在北京還是台北,都不准為了釣魚台的主權回收問題,「打亂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或「給美國添亂」;更是不准對美國的「聯日抗中、抗俄」政策提出調整的要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