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張愛玲旅美成謎 夏志清公開信件

中時電子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3.02.20 00:00
永遠的傳奇作家張愛玲,筆下華麗蒼涼,後半生在美的隱居生活如謎。從一九六○年代至一九九五年張愛玲逝世,這些年間她如何面對貧病與丈夫賴雅的離世、她如何為求生計,努力以英文小說叩開美國出版大門,又如何在晚年因房屋蟲患而不斷搬家、為牙疾奔走,累到甚至長達三年「只收不拆」朋友的來信?  九十二歲的旅美學者夏志清曾與張愛玲通信卅多年,近日他整理文件出版《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收錄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九四年間,一一八封張愛玲的來信以及十七封他的回信。書中的信末附上夏志清的「按語」,說明當時背景,讓人窺見張愛玲在美真實生活的一隅。  張愛玲一九五五年離港赴美,六○年代初開始與夏志清通信,一直到她逝世前一年半。在早期信件中,張愛玲不時拜託夏志清為她介紹英美出版社。六○年代她將《金鎖記》改寫為英文小說《北地胭脂》,投稿屢被拒,還引述Knopf出版社的退稿信:「所有的人物都令人起反感。如果過去的中國是這樣,豈不共產黨都成了救星。」  她忍不住抱怨:「我一向有個感覺,對東方特別喜愛的人,他們所喜歡的往往正是我想拆穿的。」夏志清回憶,當時張愛玲的丈夫賴雅中風身體差,每月只領到社會福利金五十二元,連付房租都不夠。「張愛玲為了生活不得不做她不喜歡的事,教書,做研究非其所長。她不與人接觸,只能寫她熟悉的事,她改寫《怨女》,《半生緣》說的都是老上海,揭露中國人的醜陋,不合美國人的胃口,得不到出版商的青睞。」  信中還記錄她出版、找工作的不順,甚至被解雇,還有她翻譯《海上花》成英文的雄心大志。有一回,她對夏志清為台灣女作家蔣曉雲寫序,在序中提到她的《傾城之戀》與《秧歌》,發了牢騷:「我不免也覺得是女性作家就要拿我去比…作品裡有些近似的地方,也許也是因為台灣禁印大部份五四以來的文藝,以致於這些年來有些青年受我寫的東西的影響。」  八○年代她來信少,生活艱辛,自述:「我這一年來為了逃蟲難,一直沒固定地址,真是從何說起。」她曾三年沒回信,之後才寫信解釋為了搬家、看牙齒疲於奔命,「剩下的時間,只夠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徑。」  她對大病小病描述不斷,丈夫賴雅過世時她僅一句帶過,但對夏志清一家總體貼問候。最後一封來信中,她還惦記超市中看到的西瓜、洋芋沙拉,是夏志清和他女兒分別愛吃的,夏志清感嘆:「不能不說她是個有心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