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大奉打更人 鄭恩地

爸,為什麼我有兩個媽媽?

立報/本報訊 2013.02.18 00:00
PanSci泛科學網作者:Y.H.Sun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技術不斷被開發出來治療困擾我們許久的各項疾病,而原本被認為無法治療的粒線體疾病(Mitochondrial diseases)也在名單之中——或許這項技術不單單是治療、預防了這類遺傳性疾病,更有可能讓人類迎來「訂製胚胎」的時代。粒線體(mitochondria)在細胞內主要負責產生所需能量,不同於其他細胞器(organelles),粒線體具有自己的染色體。粒線體疾病往往導致胎兒早夭,或是影響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組織,譬如肌肉組織和腦部等,導致肌肉無力、呼吸衰竭、腦部病變等症狀。因為人粒線體染色體是由母體提供,此類疾病只有女性能傳給下一代,造成了具有缺陷粒線體的女性不敢孕育下一代。在2012年的《Nature》期刊上,日籍科學家立花提出了一項試管嬰兒胚胎植入(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的技術——取出卵子中缺陷的粒線體染色體,植入健康他人捐贈的染色體。這項技術的開發不僅可以防止子代遺傳到粒線體疾病,更讓具有缺陷粒線體染色體的婦女有機會得以繁衍後代。同時,這項技術的開發也引起了不少的討論。首先,一個嬰兒擁有三個人的基因,一對父母和一個捐贈者,這樣複雜的關係帶來的可能不只是法律親權的分配問題,也造成了親代關係的複雜——過往考古學利用粒線體將人類的起源地追溯回非洲,很明顯,往後的研究很可能無法再用粒線體來當作依據。再者,這項技術無疑正式開啟了「訂製嬰兒」(designer baby)的時代,一些過往只在電影中看見的煩惱,將逐漸變成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話題。最後,則是被生下來的孩子,他們該如何得知自己被產下的過程,以及其中錯綜複雜的各項利弊問題,包括他們是否能同樣成為粒線體染色體的捐贈者,即使他們本身就是被捐贈者。儘管,這項技術仍在開發階段,但它的使用可能將會對新的世代帶來重大的變化,也因此,該項技術使用與否的問題已經開放給大眾討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