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中的五色與人體健康有關,也各自有其分屬的臟腑,五色養生的概念多與四季節氣相互搭配,以遵循大自然萬物生成法則,讓食物中的營養價值發揮到最大的功效。
《黃帝內經》根據五行學說,把食物與自然界中的許多事物與屬性連接起來,而在人體中,則以五臟為中心,以五味、五色、五臭等與四時五臟相配屬,從而延伸發展了「五味所入」及「色味當五臟」等論述。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陳旺全博士說明所謂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交替形成天體運行的道理,萬物也在這套變化中互利互生。當傳統中醫將此對應在人體時,五行各代表了身體不同的部位:「木為肝、火為心、土為脾、金為肺、水為腎」。
此外,更依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來做季節調理,如春天新葉長,因此,就用萌芽的青色食物來幫助體內生長、以紅色溫熱夏季的體內之血、黃色食物則用以調解長夏之脾胃、秋天則以白色調理肺部、冬天則用黑色來豐富身體的水分。
人體中也有五色
根據研究顯示,人只有在最放鬆的時候,面對壓力才能遊刃有餘,同樣地,身體也一樣,機能一旦出現問題,只有最自在的面對環境給予的一切,才能達到平衡,這也是最不傷身的養生方式。
傳統中醫就是利用這個原理,運用五行五色,把人體和自然環境與四季更迭、二十四季節氣變化環環相扣,形成代謝的規律,這也就是五臟的運行法則。五色食物則可讓人體與宇宙之間形成一個相互收受、應通的關係,展現天人合一的飲食觀念。
陳旺全指出,在五色中,赤紅紫色,屬火,是心之苗;青色屬木,是肝之苗;黃色屬土,是脾之苗;白色屬金,是肺之苗;黑色屬水,是腎之苗。這五種正常與異常的氣色,同時也是體內五臟六腑生理或者病理狀態的外顯狀況,可說是五臟六腑精微的外象。
有時五色也會出現在臉上,但這卻是內臟病理變化的外在表象,人體一旦出現這些徵兆後,如果不及時調整和治療,就會導致各種的疾病發生。陳旺全舉例,青色和黑色所反應的是疼痛症,黃色和赤色表現的是熱症,白色則表現的是寒症。中醫在診治上,對這種顏色的變化趨勢會特別留意,因為此對疾病的診斷來說,極其重要。